滴普科技,一家专注于企业级大模型AI应用的公司,近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意图在港股市场占据“企业级大模型AI应用第一股”的位置。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企业,由华为与阿里的前高管赵杰辉和杨磊联手创立,自诞生之初便吸引了众多目光。
赵杰辉,作为滴普科技的创始人及CEO,拥有超过20年的信息技术行业经验,曾在华为担任核心技术专家,并在阿里云担任过多个高级职务。而杨磊,同样具备华为背景,并在创业路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是“多模态语料库数据智能平台”研发成果的重要参与者。这样的“技术派创业者+大厂背景”组合,让滴普科技在AI进入企业服务的关键时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招股书显示,滴普科技已经获得了包括高瓴资本、上海AI投资基金在内的多轮投资,2022年Pre-IPO轮融资后估值达到9.35亿美元。在客户拓展方面,截至2024年,公司已累计服务245家企业客户,覆盖了消费零售、制造、医疗、交通等多个行业,其中117家大客户年收入贡献超过150万元,复购客户占比达到33.1%。这些成绩证明了滴普科技在ToB市场的初步客户粘性。
然而,尽管增长迅猛,滴普科技的财务状况却令人担忧。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亿元、1.29亿元和2.43亿元,但同期亏损却分别为6.55亿元、5.03亿元和12.55亿元,累计亏损超过24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在每挣得1元收入的同时,需要承担超过5元的支出。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算力、平台搭建以及客户交付等高成本运营,使得公司的负债水平持续攀升。
滴普科技的组织架构也面临着不稳定因素。2022年,公司曾被曝出存在外包、裁员、管理混乱等问题。虽然这些说法未经官方回应,但天眼查显示,滴普科技相关联的成员企业中,已有7家注销。同时,招股书披露的研发人员数量与公司总员工数量的比例,也引发了外界对其用工合规性的质疑。
然而,滴普科技并未放弃努力。公司正在推动解决方案模块化、产品化,以降低项目门槛并提升复制性。同时,滴普科技也在积极构建“可复制”的企业级AI架构闭环,依托FastData Foil数据融合平台整合本地数据系统,结合Deepexi企业级大模型能力,构建面向复杂业务流程的Agentic AI应用方案。这一路径区别于文档类AI工具,更强调企业数据接入、业务流程融合与行业深度定制。
行业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沙利文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企业级AI应用市场规模为386亿元,预计至2029年将增至239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4%。滴普科技虽然目前市场占比仅为4.2%,但仍处于领先梯队。然而,每个企业的数据结构、IT系统、管理流程差异极大,滴普科技仍需依赖大量定制开发与后期服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标准化与交付效率齐飞。
站在技术和商业之间,滴普科技正面临一场价值赌局。它拥有自主技术平台,也验证了AI在复杂企业场景中的落地路径,但同样面对高成本、低效率与盈利路径模糊的结构性挑战。这场IPO能否成功,或许不是最关键的问题。真正的考验是:当AI红利真正释放之时,滴普科技是否仍在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