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烘焙赛道火热,海底捞跨界“烤”验能否打破“速生速死”魔咒?

   时间:2025-04-08 14:57:43 来源:钛媒体APP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烘焙市场风云变幻,海底捞跨界入局引关注。

近期,一则消息在餐饮界掀起波澜:海底捞即将涉足烘焙领域,其首家名为“SHUA BAKERY”的面包店预计在杭州西湖银泰亮相,时间锁定在“五一”前夕。目前,这家门店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中,商场内的围挡上已经赫然写着“海底捞旗下烘焙品牌”、“全国首店”的字样,预示着海底捞这一火锅巨头即将在烘焙赛道上迈出重要一步。

事实上,海底捞在跨界探索上从未停歇。为了激发内部创新活力,去年8月,海底捞推出了“红石榴计划”,至今已内部孵化了包括焰请烤肉铺子、火焰官BarBecue等多个餐饮子品牌,总数达11个。此番进军烘焙市场,无疑是其多元化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

海底捞之所以敢于如此大胆尝试,背后是其坚实的业绩支撑。根据3月25日公布的2024年全年业绩报告,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427.55亿元,同比上升3.1%;净利润47.00亿元,同比增长4.6%。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连续两年增长,创下了历史新高。这样的业绩为海底捞提供了充足的试错资金,即便子品牌未能盈利,也不会对主业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烘焙市场并非一片坦途。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烘焙赛道新增门店10.3万家,但同时也有9.5万家门店关闭,净增长仅为8000家。这意味着,烘焙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品牌间的优胜劣汰现象十分明显。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新网红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黄油年糕、贝果等爆款单品频出,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泸溪河、好利来、鲍师傅等知名连锁烘焙品牌纷纷推出黄油年糕产品,其中泸溪河的黄油年糕上市43天便售出2000万个,日均销量近50万个,足见市场之火爆。

不仅如此,一些高端面包品牌也迅速崛起,从下沉市场进军一线城市,成为市场的新晋排队王。如武汉的“UH祐禾”、南京的One BagelL一个贝果、济南的“石头先生的烤炉”等品牌,主打现烤现卖,产品颜值高,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尽管价格不菲,但门店常常人满为患,生意兴隆。

祐禾等品牌甚至声称产品毛利可达50%-60%,有些品牌如一个贝果更是宣称毛利可高达75%。然而,在网红品牌快速扩张的同时,一些老网红品牌却逐渐陨落。原麦山丘、爸爸糖等曾经的高端面包品牌排队王,如今已风光不再,门店销售额大幅下滑,甚至面临闭店危机。

烘焙市场的这种变化,既体现了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也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一方面,新品牌通过创新产品、提升品质、打造网红效应等方式,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老品牌则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价格过高、消费者流失等问题,急需转型升级。

在此背景下,海底捞的跨界入局无疑为烘焙市场带来了新的变局。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海底捞能否在烘焙赛道上闯出一片天地,还有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烘焙市场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新老品牌之间。咖啡、奶茶等新茶饮品牌也在积极尝试“茶饮+烘焙”模式,试图抢占高端烘焙赛道的顾客群。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就曾表示,2025年烘焙将重新与茶饮摆在同样的重要位置。一些低价面包品牌也在努力拓宽品类,增加高客单价产品,对高端烘焙形成围剿之势。

烘焙市场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各品牌纷纷登台亮相,演绎着各自的精彩与落寞。在这个舞台上,既有新品牌的崛起与辉煌,也有老品牌的陨落与反思。而海底捞的跨界入局,无疑为这场演出增添了更多的看点与悬念。

尽管烘焙市场竞争激烈,但市场潜力依然巨大。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我国烘焙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360亿元。然而,如何在这样的市场中立足并发展壮大,是每个品牌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对于海底捞而言,进军烘焙市场是其多元化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其寻找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然而,面对市场的种种挑战与不确定性,海底捞能否成功跨界转型,还需时间给出答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