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谷歌的一则公告在安卓生态中激起了层层波澜。谷歌宣布将逐步减少对安卓开源项目(AOSP)的维护,转而专注于内部的闭源分支开发。这一决定,无疑打破了智能手机行业十多年来所依赖的开源合作模式。
对于深度融入安卓生态的小米、荣耀、OPPO和vivo等头部厂商而言,虽然表面上通过GMS协议获得的代码授权仍是一道“安全网”,但谷歌对生态控制权的加强、商业条款的收紧以及技术迭代的闭源化,正迫使它们站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
谷歌表示,未来仍会公开新版本Android的完整源代码,例如即将发布的Android 16系统,将按惯例公开其源代码。同时,Android Linux内核分支的源代码也将继续公开,因为这部分遵循GPLv2协议,独立于AOSP,不受此次调整影响。谷歌解释称,此举是为了简化Android的开发流程。
然而,AOSP的年度维护成本高达8.3亿美元,占安卓业务营收的18%,谷歌此举无疑是为了优化成本。尽管短期内对业界的影响有限,但长远来看,中小开发者和未与谷歌合作的厂商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三星的One UI和谷歌自家的Pixel UI等,都是在AOSP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定制,加入了独特的功能和改进。这种开放性也为华为等企业在面临贸易制裁后,能够继续开发基于安卓的EMUI和HarmonyOS等操作系统提供了可能。华为在无法获得GMS许可后,转而使用AOSP,并用HMS取代了GMS功能。
荣耀内部的技术负责人表示,对于有合作协议的厂商来说,此次调整影响不大。受影响更多的是那些没有谷歌授权的自由开发者,他们获取新版本代码的时间会延迟。OPPO和vivo的内部人士也确认,短期内AOSP的调整不会带来显著影响,但长远来看,谷歌此举也是冒险之举,可能会促使行业开始自发构建能力。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调整打破了“开源即永久开放”的行业共识,开源精神在硅谷正逐渐消退。尽管谷歌此举并不意味着完全闭源,但如果AOSP的实时透明性丧失,开发主导权进一步集中于谷歌及其合作伙伴,安卓生态走向封闭将是不争的事实。
事实上,安卓的发展历程已经逐渐从最初的开放姿态转向更加私有化的开发方式。从2015年谷歌将网页浏览器、定位服务等组件从AOSP剥离,到近年相机、语音助手等核心功能逐步闭源,每次技术调整都在强化谷歌对生态的掌控。如今全面转向私有开发,意味着这种策略已进入质变阶段。
然而,危机中也孕育着转机。自华为之后,寻求自主可控操作系统,实现操作系统的国产替代,已经成为头部厂商必须提上日程的任务。小米的HyperOS、vivo的蓝河系统、OPPO的潘塔纳尔系统以及荣耀的MagicOS等,都是为了支持公司战略发展,在软件层面实现商业闭环而推出的。
谷歌对安卓开发模式的调整,虽然使其生态有走向封闭的趋势,但也为行业变革提供了契机。操作系统之争已经升级为生态体系的全面较量。中国厂商的破局点在于构建“硬件+数据+场景”的新型生态。目前,小米和华为在这方面走得比较靠前,但它们也深知,做操作系统并不难,难的是构建生态体系。
谷歌逐渐闭源安卓是商业利益与开源理想的博弈,更是AI时代操作系统、生态系统话语权争夺的缩影。对于小米、荣耀、OPPO和vivo等厂商来说,短期需要适应谷歌条款的调整,长期则需要加速技术自研与生态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