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一则公告,在安卓生态中激起了层层波澜。这家科技巨头宣布,将逐步减少对安卓开源项目(AOSP)的维护,转而集中精力于内部的闭源分支。这一决策,无疑打破了智能手机行业十余年来所依赖的开源合作模式。
对于深度融入安卓生态的小米、荣耀、OPPO和vivo等头部厂商而言,虽然表面上它们依然可以通过GMS协议获得代码授权,看似拥有一道“安全网”,但谷歌对生态控制权的加强、商业条款的收紧以及技术迭代的闭源化,正将它们推向一个选择的十字路口。
这次变革不仅是技术路径的调整,更是移动生态话语权的重新分配。当开源不再意味着完全的开放,手机厂商们不得不重新考量技术自主性与生态依赖之间的平衡。谷歌是否仍然值得信赖?未来是否会进一步强化平台控制力和服务生态的统一性?这些问题,既是技术自主性考量的关键,也是生态重构的契机。
然而,直接断言安卓闭源并不准确。谷歌表示,未来仍将持续公开新版本Android的完整源代码,例如即将发布的Android 16系统。同时,由于Android Linux内核分支采用GPLv2协议,独立于AOSP之外,因此这一部分不会受到此次调整的影响。谷歌称,此举是为了简化Android的开发模式,优化内部工作流程。
据悉,AOSP的年度维护成本高达8.3亿美元,占安卓业务营收的18%。谷歌此举,无疑是为了优化成本。从目前的反馈来看,这一举措对业界的短期影响并不显著。谷歌希望借此优化开发效率,并强化对安卓生态的控制,而非完全放弃开源。因此,对普通用户和主流厂商的影响有限,但中小开发者和未合作厂商的生存空间或将受到挤压。
三星的One UI和谷歌自家的Pixel UI等,都是在AOSP提供的通用基础操作系统上进行了定制,加入了独特的功能和改进。这种开放性,也为一些企业在面临贸易制裁后,继续开发基于安卓的操作系统提供了可能。例如,华为在受到国际限制后,无法再获得GMS许可,但仍可以继续使用AOSP,并最终用HMS取代了GMS功能。
荣耀内部的一名技术负责人表示,对于有合作协议的厂商来说,此次调整影响不大。受影响的是那些没有谷歌授权的自由开发者,他们可能会更晚才能获得新版本代码。OPPO和vivo的内部人士也确认,短期内AOSP的调整不会带来什么影响。但长远来看,这一变化也促使行业开始自发构建能力。
此次调整打破了“开源即永久开放”的行业共识,开源精神在硅谷似乎正在逐步消退。尽管谷歌此举并不意味着完全闭源,但若AOSP的实时透明性丧失,开发主导权进一步集中于谷歌及其合作伙伴,安卓生态走向封闭的现状已不可否认。这不禁让人联想到OpenSolaris的遭遇,在被甲骨文收购后,其开源生态便遭到了冰封。
谷歌的策略暴露了“开源≠永恒开放”的本质,这也在倒逼中国厂商加速技术自主化进程。小米、荣耀、OPPO和vivo等厂商,虽然短期内受冲击有限,但长期来看,需要在协议依赖与技术突围之间寻找平衡。事实上,自华为之后,寻求自主可控操作系统,实现操作系统的国产替代,已经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小米的HyperOS、vivo的蓝河系统、OPPO的潘塔纳尔系统以及荣耀的MagicOS等,都是中国厂商在加速构建独立技术壁垒的体现。这些系统不仅强化了跨端互联能力,还弱化了对谷歌服务的依赖,支持AI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提升了跨设备协同效率。
谷歌对安卓开发模式的调整,虽然使其生态有走向封闭的趋势,但也为行业变革提供了契机。操作系统之争已升级为生态体系的全面较量。中国厂商的破局点在于构建“硬件+数据+场景”的新型生态。目前,小米和华为在这一方面走得较为靠前,它们意识到,做操作系统并不难,难的是构建生态体系。
谷歌逐渐闭源安卓,是商业利益与开源理想的博弈,更是AI时代操作系统、生态系统话语权争夺的缩影。对于小米、荣耀、OPPO和vivo等厂商而言,短期需要适应谷歌条款的调整,长期则需要加速技术自研与生态多元化。在这场由安卓封闭化引发的生态变局中,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权,才能在智能终端生态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