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家里家外》让短剧扬眉吐气,精品化之路能否持续领跑?

   时间:2025-03-31 19:55:18 来源:钛媒体APP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一部名为《家里家外》的短剧在各大视频平台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尤其是其在B站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以往,短剧在B站往往遭遇的是观众的冷嘲热讽,但这次,《家里家外》却收获了大量正面评价,甚至有观众认为其品质超越了长剧。

《家里家外》的火爆,让不少曾经对短剧持不屑态度的观众纷纷倒戈。作为视频平台中受短剧影响较小的一个,B站成为了观察短剧受众变化的一个绝佳窗口。过去,短剧在B站常常被冠以“无脑”的标签,但这次,观众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在追完《家里家外》的79集后,不少观众发现,这部短剧虽然无法完全媲美长剧的品质,但在短剧领域内确实表现出色。与出品公司听花岛以往的作品相比,《家里家外》更是有了显著的提升。有观点认为,这部短剧标志着短剧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让从业者看到了短剧在题材和表达方式上的新可能。

《家里家外》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口碑上,更重要的是它为短剧行业在某种程度上找回了话语权。长期以来,短剧一直处于影视行业的鄙视链底端,但《家里家外》的出现,让短剧开始被更多人正视。虽然艺术形态的差异导致每种艺术形式都会面临鄙视链的考验,但《家里家外》的成功无疑为短剧行业争取到了一个更为舒适的位置。

关于《家里家外》的品质是否真正超越了长剧,观众们的看法不一。有观众认为,短剧在美术置景和道具使用上确实存在不足,比如老式电视在演员手中显得过于轻盈,房屋布景也过于新洁。但另一方面,短剧作为一种快餐式消费产品,无需一味追求真实性。其收入方式决定了投入的上限,而《家里家外》已经逼近了短剧商业模式能承受的成本天花板。

在剧本方面,《家里家外》采用了轻松幽默的方式,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摒弃了传统的阶层叙事,融入了现代化的观念,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了强烈的代入感。比如,当女儿被老师污蔑时,母亲会强硬地要求老师道歉;当父亲要求姐姐让着弟弟时,妈妈会站出来反驳。这些情节都让观众感到真实且接地气。

《家里家外》还巧妙地运用了方言元素,进一步增强了其真实感和接地气程度。作为第一部纯方言短剧,《家里家外》在营销上打出了独特的牌面,专门挑选了川渝地区的演员,避免了方言不地道的指责。同时,方言的使用也让短剧在宣传时多了一个切入角度。

在创作方法上,《家里家外》也展现了其独到之处。它无需过多纠结于整体结构和台词文本,而是通过一系列能引发观众共鸣的“小情节”来达到最佳效果。这种创作方式与过去的情景喜剧或单元剧更为接近,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

然而,尽管《家里家外》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色,但传统短剧中的某些元素仍然在其中存在。比如,男主角陈海清在下岗前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下岗后仍然能够风生水起地经商。这种“贫弱富强”的爽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吸引着观众,但与现代化观念相比,显然已经有些过时。

尽管如此,《家里家外》仍然为短剧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它不仅在方法论上为其他精品化短剧提供了借鉴,更在视听和文本上展现了主创的灵气和创意。比如,希望挣脱原配家庭烙印的小儿子在切蛋糕时故意切掉自己的姓氏,用画面代替台词进行表意;后妈和女儿历经几集终于产生情感联结时,画外音却用儿子的旁观者视角说道:“那天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队,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创造了历史,但是我妈妈,在为另外一件事高兴。”这些细节都让观众感受到了短剧的独特魅力。

听花岛制片人曾将短剧比作小语种,认为它需要学习和探索才能掌握。这种提法不仅提升了短剧在鄙视链中的位置,还赋予了短剧行业重构话语权的主体性。然而,短剧要想真正成为一门通用语言,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家里家外》已经为短剧行业杀出了一条血路,但精品化的路数到底能否走得通,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