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未来某一天,一颗直径达到10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35公里的速度,如同一颗燃烧的流星,划破天际,直奔太平洋而来。这颗天体的体积,几乎与珠穆朗玛峰相当,其亮度将远超满月百倍,成为夜空中最耀眼也最恐怖的存在。
当这颗宇宙巨物穿透大气层,其产生的冲击波速度惊人,达到了第二宇宙速度的1.5倍。在它与海面接触的瞬间,释放出相当于青藏高原总质量300倍的巨大动能,将周围上千公里的海水瞬间气化,形成一片炽热的等离子海洋。
撞击产生的能量,是65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那颗小行星的千倍之多。马里亚纳海沟在这场宇宙级的灾难中被彻底撕裂,形成一个直径达800公里的巨大陨石坑。坑底,岩浆如喷泉般喷涌而出,仿佛地球的愤怒在此刻彻底爆发。
随之而来的海啸,如同末日巨兽般席卷而来。30分钟内,高达500米的巨浪如同泰山压顶,将夏威夷群岛瞬间吞噬。6小时后,第二波高达300米的海啸冲击着日本列岛的西海岸,沿海城市在巨浪中摇摇欲坠。
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在灾难的肆虐下化为乌有。连青藏高原,也记录到了高达20米的异常潮涌。但这只是灾难的开始,撞击引发的10级海底地震,激活了环太平洋火山带的327座活火山。印尼的坦博拉火山,其喷发的火山灰直冲云霄,遮蔽了北半球的天空,将世界拖入长达十年的黑暗时代。
大气层在这场浩劫中变得浑浊不堪,硫化物与海水电解产生的氯气混合,形成了覆盖全球的硫酸云。酸雨的PH值骤降至2.3,比柠檬汁还要酸上十倍,露天金属建筑在酸雨的侵蚀下迅速锈蚀。
撞击产生的尘埃总量达到了惊人的300万亿吨,这些细颗粒物悬浮在平流层中,如同给地球披上了一层厚重的黑纱。地表的光照强度暴跌至正常值的0.03%,北极圈的夏季气温跌破-50℃,曾经繁茂的亚马逊雨林,也在两年内被冰雪覆盖,变成了冰雕的森林。
在这场生态崩溃的末日剧场中,生命的顽强与脆弱并存。撞击产生的高温高压环境,改变了太平洋中心区域的海水化学组成,形成了巨量的氯气和臭氧,一片面积相当于澳大利亚的“死亡海域”悄然诞生。而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底的热泉口,科学家曾发现的以硫化氢为能量的管状蠕虫,或许正在撞击坑边缘构建新的生态系统。
人类文明的痕迹在这场灾难中几乎被抹去。电磁脉冲摧毁了所有的电子设备,幸存者被迫回归原始的生活方式。挪威的末日种子库虽然保存了部分农作物种子,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地表已无法提供适合发芽的土壤。文明的终结,成为了壁画上的涂鸦,记录着这个时代的悲伤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