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端酒店业的风云变幻,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商业大戏。2025年初春,南京紫峰洲际酒店,这座曾以450米高度傲视群雄的全球最高洲际酒店,突然从IHG集团的官方网站上“蒸发”,所有预定日期均显示无房,电话线路沉寂无声,住客的投诉如同石沉大海,业主与国际酒店集团的矛盾公开化,瞬间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紫峰洲际的遭遇并非个例。回望过去两年,高端酒店业摘牌、流拍、抛售的消息不绝于耳,几乎每个月都有类似的剧情上演。上海宝格丽酒店挂牌出售半年无人问津,评估价格从32亿元骤降至20亿元;澳门喜来登酒店,这一全球最大规模的喜来登酒店黯然离场,摇身一变成为“伦敦人豪华精选”;泉州明发大酒店更是被印尼千亿首富黄氏兄弟以1亿元的超低价收入囊中,这一价格仅为重置成本的三分之一。
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是经济周期的无情回击。曾经,高端酒店是城市形象的象征,是房地产项目的附加值,是企业家们的心头好。开发商们慷慨解囊,国际酒店品牌坐享其成,业主们则借助房地产市场的红利,通过酒店实现资产增值。然而,时至今日,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消费降级趋势明显,高端酒店从昔日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数据揭示了这一行业的严峻现实:五星级酒店的数量从2017年的846家减少至2024年的746家,平均每月就有一家高端酒店消失;2023年,高端酒店的品牌更换数量同比翻倍,其中42%直接摘牌,33%改换门庭;高端酒店的拍卖流拍率超过60%,资产估值普遍打七折。就连江苏前首富张近东也不得不挥别他掌舵20年的苏宁酒店帝国,随着苏宁置业被申请破产重整,旗下包括上海苏宁宝丽嘉、南京钟山高尔夫酒店在内的顶级奢华资产或将用于偿债。
然而,在行业寒冬中,仍有人看到了机遇。中国内地酒店投资市场在2024年交出了178.7亿元的交易额成绩单,高净值人士、国有企业及金融机构纷纷入场。中国绿发集团在新疆一口气签约17家奢华酒店,万豪、洲际等国际品牌争相合作;万达酒店则在轻资产道路上狂奔,付费会员的复购率超过30%,跨界涉足电竞、电影等领域,玩出了新花样。
新旧势力的交替在高端酒店业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以房企为代表的旧时代业主们将酒店视为“赠品”,运营不善,硬件老化,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不得不低价抛售;另一方面,以央国企、实业资本、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新时代玩家们则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抄底老旧物业,进行资产修复和价值提升。例如,针记集团带着东南亚商业综合体的成功经验,抄底中国老旧酒店物业,赌的是资产修复后的溢价空间;而黑石、凯雷等投资基金则在大湾区大肆收购酒店,翻新后打包上市,实现资本套利。
在这场行业变革中,一些创新案例尤为引人注目。太古地产将北京瑜舍酒店转型为零售创新地标,这一战略转移体现了老牌玩家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与此同时,实业资本也在逆势入场,江苏金峰集团携百亿授信抄底上海顶级奢华酒店,北京银行则将一家万豪酒店改造为总部办公楼。这种“退场”与“抄底”的交织,恰似资本市场的太极推手,有人看到风险,有人则嗅到了周期带来的机遇。
在本土酒店的突围战中,银发经济与场景革命成为两大关键词。亚朵酒店将客房打造成生活美学体验馆,而上海巴塞罗那酒店则瞄准了“新退休世代”,推出康养度假套餐,将酒店大堂变成了银发社群的聚集地。这些转型背后,是酒店业从传统的“空间租赁”向“场景运营”的深刻转变。亚朵酒店的周边产品复购率高达行业均值的6倍,证明了用户愿意为这种生活方式持续买单。
在存量资产的焕新方面,天津泰达控股的“腾笼换鸟”策略颇具启示意义。他们将9.5万平方米的闲置酒店改造成北塘北文旅小镇,引入露营经济、沉浸式剧场等新业态,让老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改造不仅仅是硬件上的翻新,更是通过“内容重组”来激活资产价值。当酒店泳池变身皮划艇基地,宴会厅改造为剧本杀剧场时,传统空间便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随着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入“价值深挖”,高端酒店业的竞争逻辑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轻资产、高坪效成为新的追求目标。万达酒店通过双品牌策略,在减少投资40%的同时,将入住率提升至82%。同时,重视里子、强化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也成为行业的新趋势。上海艾迪逊酒店在改造后碳排放量减半,房价反而上涨了20%;中国绿发集团在新疆赛里木湖建设的酒店则就地取材使用光伏板发电,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提高员工薪资。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高端酒店业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通过引入AI管家、元宇宙前台等先进技术,某国际酒店集团成功将布草清洗成本降低了23%。同时,为了吸引年轻消费者,华住集团推出了“付费会员+跨界权益”模式,使得用户复购率提升了18个百分点。
高端酒店的命运始终与经济周期紧密相连。在房地产市场的狂飙突进时期,它是开发商融资的筹码;而在消费退潮时,它则成为第一个被甩卖的包袱。然而,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中,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最勇猛的冲刺者,而是那些最懂得调整呼吸、顺应时代潮流的耐力型选手。当行业褪去浮华,或许正是回归商业本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