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外卖市场再起波澜,京东宣布将为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此举迅速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团也发布公告,表示将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公告中呼吁,业界应避免以竞争视角看待此事,并微妙地暗示了京东的“抢跑”行为。
美团态度的转变尤为引人注目。去年,美团CEO王兴曾在内部信中自豪地列举了美团的成就,如向745万骑手支付了超过800亿元的报酬,450万骑手参与了国家推进的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然而,这些保障措施在五险一金面前显得不够充分,因为五险一金需要企业承担更实质性的成本。
京东此举无疑给美团带来了压力,使得美团在骑手社会保障问题上显得被动。无论京东在外卖业务上能取得多大的进展,这一举措都间接推动了整个行业提升骑手的社会保障水平。
除了骑手社保问题,商家佣金也成为美团面临的另一尴尬点。京东承诺,在5月1日前入驻的商家将全年免佣金,而网络上流传的信息显示,京东的佣金率仅为5%,远低于美团据传高达30%的佣金率。虽然美团迅速回应称30%的佣金率不实,实际技术服务费为6-8%,但商家普遍反映,美团收取的费用,包括佣金和服务费,并不低,加上各种优惠活动和免配送费政策,商家的经营压力巨大。
商家对美团高佣金的抱怨由来已久。北京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市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的利润总额仅为1.8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下滑88.8%。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也曾公开抱怨平台利润过高。
京东的进入为商家提供了另一个选择,成为继抖音之后外卖行业的又一条“鲶鱼”。与抖音从零开始搭建外卖团队不同,京东拥有现成的资源和高效的支撑体系。达达集团全面接入京东小时购系统,为京东提供了强大的配送支持,目前达达秒送年活跃骑手数量近130万。
京东在即时零售领域早有布局,早在2024年,“秒送”频道就取代了“小时达”,打出了“最快9分钟送到手”的口号。在部分城市,京东已经具备了同城即时配送的能力,这使得京东在服务支撑上具有明显优势。
电商是低频业务,而外卖则是高频业务。外卖业务能够带动低频业务,为京东带来更多流量。美团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卖业务提高了APP的打开率,进而带动了到店、OTA等业务的使用频次。京东一直有意促成这样的商业逻辑,此次进入外卖市场,可以看作是这一战略的延续。
然而,京东在高频带动低频的策略上存在一个核心问题——流量。在外卖业务的竞争中,先有用户还是先有商家是一个关键问题。显然,先有用户更为重要,因为足够的用户消费才能带来足够的订单量,吸引骑手和商家。但京东在消费者端的动作并不明显,价格战尚未打响,这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限。
京东的流量短板在即时零售市场上尤为突出。与美团、抖音相比,京东的自然流量明显不足。支付宝为饿了么引流尚且不足以与美团竞争,京东的流量问题很可能让外卖业务难以启动。
京东在核心业务上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据媒体报道,京东2024年的GMV约为3万亿元,已经跌到行业第四,甚至有被快手超越的风险。面对拼多多和内容电商平台的挤压,京东没有太好的应对策略。尽管京东试图通过涨薪激励采销团队、深入对接白牌工厂、发展内容电商等方式扭转局面,但效果并不明显。
在AI领域,京东也显得力不从心。尽管京东布局了千亿级大模型“言犀”,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突出。相比之下,阿里的AI业务在今年取得了显著进展,发布的Qwen2.5-Max展现出了优异的性能。京东在AI领域的落后进一步加剧了其业务增长的困境。
京东进入外卖市场,或许并不是为了直接与美团竞争,而是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为自身业务带来一些想象空间。然而,在消费互联网内卷多年的今天,这里已经不再是商业新大陆。京东能否在外卖市场上取得成功,还有待观察。
回顾2017年的“东兴饭局”,王兴与刘强东曾共同站在马化腾的左右,彼时两人关系体面,业务互不冲突。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两人却站到了对立面。这是消费互联网内卷多年的必然结果,也是行业格局不断变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