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酒店业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喜达屋,这一曾经的酒店巨头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回归。从西雅图即将开业的1 Hotel,到Treehouse品牌在英国的第二家分店,喜达屋的一系列动作预示着它的复兴之路已经启程。
喜达屋的创始人Barry Sternlicht近日宣布,将于2月正式恢复使用“喜达屋”这一具有标志性的品牌名称。更令人瞩目的是,他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在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开设22家新酒店,这些地点包括东京、墨尔本、哥本哈根和西雅图等,横跨亚洲、欧洲、北美和大洋洲。
喜达屋在酒店业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曾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酒店集团,业务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1200家酒店。旗下的瑞吉、W酒店、威斯汀和喜来登等品牌各具特色,深受全球旅客的喜爱。瑞吉以其奢华服务和卓越品质吸引了无数政要和名流;W酒店则以时尚潮流的形象,成为年轻一代高端旅客的首选;威斯汀则因其舒适的睡眠体验而闻名;而喜来登更是早在1985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成为首个进驻的国际连锁酒店品牌。
喜达屋的SPG忠诚度计划也曾是业界的标杆。会员只要酒店有空余套房,即可享受升级服务,而且积分兑换制度灵活,积分保值率高,每万分价值约1500元人民币。这一计划让喜达屋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Barry Sternlicht的传奇故事充满了对酒店业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他在1991年经济衰退期成立了喜达屋资本,逆势收购破产酒店;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他又及时出售资产,成功套现数十亿美元。凭借卓越的商业眼光和创新能力,他迅速将喜达屋打造成为一个全球知名的酒店帝国。
然而,市场的变化总是充满不确定性。2015年,喜达屋遭遇了重大挑战。多位高管辞职,财务数据也不容乐观,业绩持续下滑。最终,在2016年3月,万豪国际酒店集团以13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喜达屋。这场收购标志着喜达屋时代的结束,也让万豪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团。
尽管如此,喜达屋的回归仍然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喜达屋拥有深厚的品牌底蕴和强大的创始人团队,这是其重回巅峰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全球奢华酒店市场的增长潜力和行业趋势也为喜达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新兴市场对奢华体验需求的增加,喜达屋此次瞄准奢华和生活方式领域,旨在与万豪、希尔顿等形成错位竞争。
喜达屋此次重启的品牌包括1 Hotels、Baccarat Hotel、Treehouse和SH Collection等。这些品牌各具特色,满足了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个性化体验和新奢华主义的追求。例如,1 Hotels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Baccarat Hotel将水晶艺术与奢华酒店体验相结合;Treehouse则瞄准Z世代及亲子客群;SH Collection则提供融合当地文化与现代奢华的住宿选择。
然而,喜达屋的回归之路并不平坦。全球酒店行业竞争激烈,万豪、希尔顿、凯悦等巨头鼎立。相比之下,重启后的喜达屋品牌数量较少,门店数量也有限。尽管Barry Sternlicht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开设多家新酒店,但这一扩张速度仍然难以与竞争对手抗衡。喜达屋曾经的SPG会员计划在与万豪合并后被整合为万豪旅享家,原有的会员权益和积分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可能对消费者的选择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