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卖已成为许多上班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北京工作的Vivian却频繁遭遇外卖后的不适,她抱怨道:“吃外卖拉肚子已不是新鲜事。很多只做外卖的商家没有堂食,平台上也看不到厨房照片,实际环境无从得知。亲自去探店往往令人大失所望,卫生状况堪忧。”
年后复工,外卖模式再次成为打工人的日常。然而,当期待已久的美食打开包装时,却常常让人大跌眼镜。网上流传的“黑外卖”特征,如国潮包装、低价香肠、预制菜、劣质餐具等,仿佛成了现实。Vivian无奈地说:“小时候常去的店都是自己送外卖,虽然配送费高点,但吃得放心。现在平台上的外卖,一不小心就是预制菜或黑外卖,真正靠谱的堂食商家反而难觅踪迹,配送费没少给,骑手也不满意,这行业怎么就让三方都不满呢?”
在深入采访商家、骑手和消费者后,外卖行业的隐忧逐渐浮出水面。商家面临高额抽佣,骑手受到罚款和系统压力,消费者则饱受黑外卖之苦。一个看似便捷的外卖系统,实则埋下了重重隐患。
社交媒体和消费者投诉平台上,关于黑外卖的吐槽屡见不鲜。无堂食外卖商家的脏乱差环境,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一些网红店在线上光鲜亮丽,线下却污水横流,食材随意摆放,与线上形象大相径庭。骑手刘同学透露:“亲自送外卖后才发现,有些小作坊太脏了,食材从冷柜拿出,微波炉加热就打包,卫生条件极差。”
刘同学建议消费者选择能堂食的店铺或大型商超里的店铺,并指出问题的关键:“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对店铺审核力度太弱。”这引起了许多消费者的共鸣,认为平台应负主要责任,审核不严导致黑外卖横行。
商家们也苦不堪言。一位烧烤店老板王哥抱怨:“租着店面,办健康证,装摄像头,成本没少花,却干不过那些连门头都没有的幽灵店。他们销量高,我们靠堂食撑着,外卖只是消耗库存。”商家们表示,平台抽佣比例高,还要参加各种让利活动,否则流量和曝光度就会降低。有的商家甚至发现,平台偷偷上调神券金额,抽成不按满减后金额计算,导致实际到手的钱极少。
骑手们同样有苦难言。配送时间不断缩短,为了不被罚款,不得不超速、闯红灯,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一位骑手说:“系统原因导致的误操作,也要扣钱。我跑了四个小时才赚三十多,结果扣了五十,还要倒贴。”骑手们的不满情绪,也常转移到商家和消费者身上,加剧了多方矛盾。
外卖行业的乱象,让消费者、商家和骑手都怨声载道。平台作为外卖行业的头部力量,享受着市场红利,却忽视了自身的责任。在商家准入、抽成制定、骑手权益保障等方面,平台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管理机制。加强商家审核,确保卫生合规;制定合理抽成,平衡平台盈利和商家生存空间;优化派单算法,保障骑手安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外卖行业的种种矛盾,让外卖真正成为便捷、安心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