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关于“中国游客滞留南极”的消息在文旅圈内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由于南极地区的极端恶劣天气导致航班停飞,上百名游客被困当地,其中超过一半是中国游客。此次事件不仅让游客们的行程受阻,还给他们带来了包括机票改签在内的巨大经济损失,有的游客甚至损失高达数十万元。
然而,与“中国游客被困南极”这一核心事件相比,国内舆论场的关注点却略显偏移,不少人惊讶于“竟然有这么多中国人有钱有闲去南极旅游”。这一反应背后,反映出的是当前文旅行业消费降级的普遍现象。在过去的一年里,文旅行业的消费水平复苏缓慢,大众穷游成为了一种新常态,文旅企业也面临着“人气旺但利润薄”的尴尬局面。
但“中国游客被困南极”的事件却打破了这种固有印象。原来,在大众穷游潮流席卷的同时,人均消费超过10万元的高端出境游市场却在悄然升温,这一巨大反差引发了广泛关注。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出境游领域的一大反常现象是,高端出境游市场的增速远超过整个出境游市场的大盘。
以南极旅游为例,这一高端旅游产品的人均消费额度在7万元至12万元之间,尽管原本小众,但今年却热度骤增。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中国出境游订单量同比整体增长超过30%,而南极等超长距离小众旅游目的地的订单咨询量却暴涨了200%,实际订单量增速也远超传统热门出境游目的地。这一爆发式增长甚至导致了出境游市场出现某种“需求端结构性失衡”的局面。
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IAATO)的数据也显示,在疫情后的2023-2024南极旅游季,全球到访南极的游客人数达到了122072人,其中中国游客为9384人,位列第三。与疫情前相比,中国赴南极旅游的人数不仅全面复苏,而且增速迅猛。预计2024-2025年的南极旅游季,中国游客数量还将再创新高。
实际上,即便是在疫情的直接冲击下,过去五年内,国内高端旅游消费群体并未减少,反而大幅增加。这一变化与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会结构”理论相吻合。该理论认为,中产阶层出现两级分化,一部分向上跨阶层进入高收入群体,一部分则向下堕入中低收入群体。舆论往往更多关注中产阶层向下的消费降级现象,而对向上攀升后的消费变化鲜有关注。
高端旅游产品用户的年龄结构也愈发年轻化。以往,高端旅游以有钱有闲的中老年银发族为主,但近年来,36-45岁的中青年客群占比已达到33.19%,且人均花费不断上涨。携程的黑钻会员数据也显示,年龄在30-39岁的用户年人均订单金额在10万-20万元之间,且出行频次和消费金额均呈现大幅增长。
高端出境游市场的火爆,除了需求侧的迅猛增长外,供给侧的积极布局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中国出境游企业通过大批量包船等方式,将南极旅游的人均消费价格大幅降低,使得这一神圣的旅游目的地逐渐走向大众。同时,海外旅游目的地也在有意引导中国游客探索更小众高端的地区和玩法,如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地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和高端酒店项目。
这些变化共同推动了中国高端出境游市场的持续繁荣。然而,随着大众穷游与小众高端游在同一频道频繁出现,这种“贫富差距”也在舆论上引发了尖锐的碰撞。对此,每个人都需要理性看待,社交平台和社会舆论也需要进行良性引导,以推动文旅经济在不同层面的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中国文旅消费将呈现出更加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大众文旅消费将继续沿着高性价比路线发展;另一方面,以小众出境游目的地为代表的高端旅游需求将持续蓬勃发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旅游消费模式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共同塑造中国文旅市场的多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