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廉价机票时代即将终结?航空业价格战走向何方

   时间:2025-02-18 12:32:35 来源:ITBEAR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着一则关于机票价格下限设定的传闻,称机票售价不得低于200元。尽管相关方面对此各执一词,但回顾2023年2月,类似机票限价的消息已初现端倪。

深入剖析近两年的航空市场,不难发现机票价格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国内航线经济舱的平均票价(不含税)为745.5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9%。国庆期间,这一数字虽略有提升,达到845元,但仍同比下降了15.1%。这些变化对各大航空公司而言,无疑构成了严峻挑战。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航、东航、南航的营收分别为795.2亿元、641.99亿元和847.9亿元,然而却分别净亏损27.82亿元、27.68亿元和12.28亿元。频繁的机票打折促销导致国内客公里收益大幅下降,国航的客公里收益从上年同期的0.7107元降至0.5369元,降幅高达12.08%。

部分小型航空公司的处境更为艰难,深圳航空、上海航空、祥鹏航空、重庆航空等企业在2023年底已资不抵债。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消费者不禁要问,2025年是否还能享受到航空公司的优惠?

尽管出行市场火热,但航空公司似乎并未能抓住这一风口。2024年全年财报显示,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公司仍未实现扭亏为盈,预计共亏损47.1亿元至64.1亿元。与此同时,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同比增长15.3%,出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7.9%。高密度的出行大潮与航空公司的亏损形成鲜明对比。

航空公司为何未能搭上出行市场的顺风车?一方面,国内旅客运输增长率与航空运力增长率严重不协调,运力供给同比增长23%,而旅客运输量仅增长17.9%。另一方面,小众城市成为旅游热点,甘南夏河机场、吐鲁番交河机场、六盘水月照机场等客流量同比大幅增长,但新增航线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高铁网络的快速扩展对航空市场构成强烈冲击。“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在2025年将覆盖95%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导致800公里内航线客源流失率超过40%。京沪高铁日均开行列车对数增加,直接导致京沪航线票价下降。同时,当民航票价超过高铁二等座1.5倍时,60%的商务旅客会选择转向高铁。

OTA平台的崛起也进一步挤压了航空公司的直销空间。飞猪、携程、美团等头部OTA平台推出的“机票、酒店、景点”一体打包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导致航司官网预订量占比下降,每张机票佣金损失达47元。

国际航线的恢复节奏同样影响航空公司的盈利状况。去年国际航线仅恢复到2019年的77.8%,中美航线运力投放远超实际需求,客座率低迷。尽管2025年有进一步恢复的趋势,但航司更倾向于利润更高的国际航线。

面对供需错配的市场环境,航空公司不得不寻求降低成本之道。然而,航空行业的成本黑洞难以轻易填补。燃油成本、飞机维护、机场运营经费以及人力成本等支出庞大,使得航空公司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盈利。

尽管如此,仍有个别航空公司通过“减衣缩食”的方式实现盈利。春秋航空以低价和抠门著称,通过统一航队机型、增加客座、取消航餐等方式降低成本,近年来财报表现亮眼。然而,这种降本模式并非所有航空公司都能复制,航餐成本的压缩虽有所成效,但其他降本措施仍处于阵痛期。

机票限价传闻虽引发广泛关注,但目前来看,200元以下的廉价机票并未完全消失。尽管数量大幅减少,但仍有部分航班提供性价比高的机票。消费者对机票价格的敏感度持续上升,价格敏感型群体占比从2019年的43%升至2024年的61%。廉价机票正逐渐成为大众出行的主流选择。

与此同时,机票在整个航空消费链上逐渐成为一个“消费入口”。春秋航空等航司通过提供辅助服务和机上零售等方式增加收入,将机票与租车、酒店等场景绑定。这种模式下,机票价格虽低,但消费者在整个旅行过程中的总消费却可能增加。

未来,随着航空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航空公司需要不断创新和降低成本,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