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刚过,重庆文旅市场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据统计,市内10家重点监测的旅游休闲街区共接待游客389.15万人次,其中渝中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南岸弹子石老街、万州天生城文旅街区位列前三。
近年来,重庆致力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推出了一系列“江崖街洞天”消费新场景,这些创新性的消费场景被业界称为“非标商业”。这些非标商业以其新锐、创意、个性和时尚的特点,正在点燃中国的消费市场。
非标商业,顾名思义,是指那些与常规商业项目不同的非标准化商业体。尽管尚未有明确定义,但非标商业在国内已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如公园非标商业、文化街区商业、市集型商业等。随着“Z世代”消费群体的崛起,个性化消费趋势日益明显,他们更愿意为能够提供情绪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品牌买单,而非标商业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重庆的非标商业在空间布局上独具特色。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坡地、桥梁、隧道等都可以成为别具一格的商业空间。比如,依山而建的下浩里,游客可以在火锅香中感受爬坡上坎的乐趣;三洞桥PARK则以其独特的三个桥洞吸引了众多目光。
历史与现代在重庆的非标商业中完美融合。法国仁爱堂旧址被改造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秘境花园”,南滨路上的重庆开埠遗址公园也成为外地游客的打卡胜地。通过引入民宿、文创商店、小剧场等多种业态,这些有温度、有烟火气的老建筑焕发了新的生机。
夜间经济是重庆非标商业的另一大亮点。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城市消费的60%来自夜间,其中非标商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渝中区的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到江北区的“九街有个单位”,重庆的夜间非标商业展现出多元面貌,吸引了大量游客。
然而,重庆的非标商业要想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位相匹配,还需避免一些误区。例如,一些非标商业在规划初期追求高端化、国际化,却难以吸引本地消费群体;另一些则试图通过“下沉”策略打造亲民消费场景,却缺乏精准把握年轻消费群体的能力。一些非标商业在文化表达上过于浅尝辄止,缺乏创新勇气和想象力,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重庆的非标商业需要学会用系统观念看问题。一方面,要摆脱旧有的路径依赖,打破各自为战的单一模式;另一方面,也不能陷入流水线复制的窠臼。南坪街道后堡社区的非标商业就是一个成功案例,这里通过改建闲置资产为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商业设施,既提升了社区生活服务水平,也营造出全新的消费空间。
重庆的非标商业还需要在文化表达上进行创新。要打破消费者“感觉都一样”的质疑,就必须走入“文化基因编辑”的新阶段。例如,在渝中区,“悬崖边的百年老街”戴家巷从破旧的棚户区转变为都市人文新地标;“庙市共生文化街区”妙街则开创了中国“佛系商业”的新流派。这些成功案例都是通过文化解码与制度创新,将城市文脉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密码。
最后,重庆的非标商业还需要在传播方式上进行升级。一方面,要借力数字重庆建设,通过数字化传播和社交媒体营销构建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提升国际消费者的体验感、获得感,需要在打造沉浸式消费空间、优化国际服务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
重庆的非标商业在发展空间、历史融合、夜间经济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但要实现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目标,还需避免误区、学会用系统观念看问题、在文化表达上进行创新并在传播方式上进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