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前夕,中国外卖市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京东外卖以“5%佣金+全面社保福利”的重磅策略震撼登场,瞬间搅动了整个行业的风云。美团紧急召集高层会议,调整战略部署,而饿了么则迅速响应,启动了大规模的补贴活动。就连咖啡连锁品牌库迪,也跨界涉足快餐领域,推出了盒饭产品。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中国外卖市场从分割现有份额转向共同开拓新市场的重大转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到5.45亿,占据了网民总数的一半。然而,在一二线城市,外卖市场的渗透率已接近饱和,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相比之下,下沉市场的潜力开始显现,2024年乡镇外卖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超过30%,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动力。面对存量市场的激烈竞争,各大巨头开始将目光投向三个新的发展方向:深耕下沉市场、横向拓展服务品类、以及纵向提升用户体验。
京东外卖的入局堪称一次“降维打击”。依托达达集团庞大的配送网络,京东外卖打出了“最快9分钟送达”的旗号,并将佣金比例压低至美团的三分之一,仅为5%。这一举措直击行业痛点,美团长期因高佣金(普遍在15%-25%)而受到中小商家的诟病。京东推出的“前三个月零佣金”政策和强大的供应链协同能力,迅速吸引了近万家品牌入驻。更重要的是,京东将外卖视为即时零售生态的一部分,配送范围不仅限于餐饮,还涵盖了药品、母婴用品、3C数码等高频需求品类,实现了“万物到家”的闭环。
这种即时零售模式对美团构成了直接挑战。美团的核心外卖业务在下沉市场面临价格敏感型用户的挑战,同时京东以“秒送”服务切入市场,覆盖多品类,对美团形成了巨大压力。数据显示,2024年下沉市场外卖用户规模同比增长超30%,月均消费在501-1000元的人群占比超过60%。如果京东能够在下沉市场成功植入“低价+品质”的标签,美团的防御将更加艰难。
面对竞争,美团也在积极寻求突破。近期,美团悄然上线了一项新功能,邀请摄影师入驻平台,为商家拍摄菜品图片和探店视频。这一动作虽小,却透露出美团对内容生态的重视。在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快速崛起的背景下,美团意识到,仅仅依靠低价和配送效率已不足以巩固其市场地位。因此,美团正努力将“交易平台”升级为“内容+交易”双轮驱动的生态。
然而,美团的挑战不仅限于此。其核心外卖业务在下沉市场面临价格敏感用户的挑战,同时京东的即时零售模式也对美团构成了威胁。为了应对竞争,美团需要在下沉市场提升用户粘性,同时加强内容生态建设,以吸引更多用户。
在这场平台巨头之间的厮杀中,餐饮品牌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库迪咖啡推出了“库迪食堂”,主打平价套餐;瑞幸则上线了轻食简餐,试图将咖啡场景延伸至全天候餐饮。这些品牌通过“多平台入驻+品类扩展”的策略,寻找新的增长机会。以库迪咖啡为例,原本主打现制饮品,但自2024年起通过京东、美团等平台上线轻食简餐,甚至推出区域性定制菜品。这种跨界扩张不仅提升了单店营收,还降低了对平台的流量依赖。
随着竞争的加剧,外卖市场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京东将生鲜、数码、美妆等品类纳入配送范围;美团联合药店推出“24小时送药”服务;抖音则试水“直播点餐”,用户可以在观看探店视频的同时下单。这种“泛外卖化”趋势的背后,是平台对用户使用时长的争夺。外卖不再仅仅是吃饭的工具,而是成为了本地生活的入口。
在用户体验方面,各大平台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京东要求合作商家直播后厨操作,以提升透明度;美团上线了“食安封签”,保障食品安全。同时,一些平台还在服务细节上进行了优化,如达达骑手佩戴体温监测手环保障生鲜品质,乡镇外卖员兼任“代购员”帮用户捎带日用品。这些微创新正在将外卖从“功能型服务”升级为“情感型连接”。
随着新玩家的不断入场,中国外卖市场正在形成美团、抖音、京东“三极新格局”。美团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和骑手队伍,仍是市场的基本盘;抖音以内容驱动交易,到店业务增长迅速,但外卖业务仍面临履约短板;京东则凭借物流优势,试图突破“高频低毛利”的餐饮外卖魔咒。然而,对于中小品牌而言,未来的生存空间可能更加狭窄。平台补贴退潮后,品牌要么加入“低价内卷”,要么转向私域运营,这需要强大的供应链和数字化能力支撑。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消费者或许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京东要求商家公开后厨直播、美团被迫降低抽成、库迪等品牌用盒饭试探市场,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行业的透明化,还打破了垄断。当算法、佣金、流量之争尘埃落定,人们记住的或许不是哪个平台的胜利,而是科技进步与人性温度碰撞出的那些微小光芒。
随着外卖市场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效率至上主义必须让渡部分空间给人性化关怀。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看到了乡镇夫妻店老板同时操作多个平台的接单系统,看到了京东外卖的骑手与美团的配送员在写字楼电梯擦肩而过,看到了库迪咖啡的盒饭与星巴克三明治躺在同一个外卖柜。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商业竞争的激烈,更体现了行业在存量时代下遇到的增量焦虑。
最终,这场战争的价值或许不仅仅在于商业层面的胜负,更在于它推动了行业的透明化、打破了垄断,并促使平台走出舒适区,探索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平衡点。当所有的竞争尘埃落定,留在人们心中的,将是那些科技进步与人性温度交织出的温暖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