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外卖市场再次成为焦点。京东与美团两大巨头之间的较量,已经从商业竞争上升到了行业模式与社会责任的层面。
2025年的春天,中国互联网界被京东与美团的“口水战”所席卷。4月21日,京东通过官方公众号发表了一封致外卖骑手的公开信,言辞犀利地指责竞争对手存在“强迫骑手二选一”的行为。当日晚间,美团迅速做出回应,称相关指控纯属谣言,并披露了合肥骑手曹某因散布不实信息而受到处罚。这一轮交锋,只是双方近期激烈对抗的冰山一角。
自今年2月起,京东与美团在外卖及即时零售市场的战略碰撞不断升级。京东宣布进军外卖市场,以“全年免佣金”的优惠政策吸引了超过45万商家入驻。为保障配送能力,京东不仅大规模招聘骑手,还依托达达集团的130万骑手资源,宣布在40个城市实现“30分钟必达”,直接对标美团的闪送闪购业务。
4月15日,京东外卖业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5个城市同步上线,并推出了“前100万单免配送费”和“超时10分钟赔10元”的激进政策。面对京东的强势进攻,美团也迅速做出反击,宣布“周末订单满29元减15元”,并提高了“准时宝”的赔付额度。然而,当刘强东亲自穿上骑手服送外卖并在社交圈引发关注后,京东在这场舆论战中占据了上风。
刘强东身穿骑手服配送外卖、与外卖员共进餐食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让京东在此次对垒中赢得了广泛的舆论支持。京东以“骑手直聘+五险一金”的举措展现企业价值观,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外卖骑手该不该有社保#的话题讨论,将商业竞争提升到了社会责任的高度。
相比之下,美团虽然不断强调提升骑手待遇和技术优势,但难以掩盖其外包模式和舆论压力。网友扒出“算法逼骑手闯红灯”的旧闻,使得美团在舆论场上处于被动地位。美团与京东的股价自4月15日起不断下跌,这场外卖战争已经演变成双方都输不起的“库尔斯克会战”。
京东为何在2025年突然强势入局外卖市场?这并非一时的冲动之举。2024年,美团依靠庞大的骑手网络和闪仓资源,通过闪购业务快速突击京东的传统核心领域——3C数码。这一举措直击京东“中心仓+干线物流”模式的软肋,使得京东在消费者心中的吸引力下降。数据显示,京东3C品类在一线城市的复购率从2021年的65%降至2024年的52%,部分流失用户转向美团闪购。
除了3C数码领域的竞争外,京东还面临着流量入口争夺的挑战。随着淘宝和京东的每日打开率不断下降,美团外卖通过餐饮场景构建出高频流量入口,并以此带动全品类即时零售增长。为了阻击美团的扩张势头,京东选择主动出击外卖市场。
京东的反击并非无的放矢。其在全国拥有1500个仓库和超过30万辆物流车,这些资产在午间闲置率高达45%,而外卖订单的高峰期恰好集中在这个时间段。京东通过合并外卖与日用品配送动线,降低了单均配送成本,对美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京东PLUS会员的高客单群体与京东外卖专注的连锁品牌商家相契合,为京东提供了支撑低佣金模式的用户基础。
刘强东亲自送外卖的行为不仅是一次作秀,更是对美团模式舆论痛点的精准打击。京东宣称“100%直聘”骑手,并称外卖员都是“自己兄弟”,这种塑造“责任企业”形象的做法一举扭转了京东近年来在品牌上的危机。
尽管京东的全面攻势给美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不意味着京东就能轻松获胜。美团也在竞争中不断升级自身模式,比如降低骑手的外包比例、提升骑手的平均时薪、增加技术投资等。对于骑手、商家和消费者来说,这种有效竞争最终可能会重塑行业规则,推动中国外卖行业的进步。
商业效率与劳动者尊严感的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的共振,在这场竞争中得到了体现。无论最终谁胜谁负,这种竞争范式都是行业、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至少从现在来看,外卖市场的竞争正在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这场激烈的较量中,京东与美团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市场敏锐度。双方通过不断调整战略、优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消费者认可。
随着竞争的深入,外卖市场的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未来谁能在这场较量中脱颖而出,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竞争将推动外卖行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