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编号为67P的彗星悄然穿行,其彗核携带着庞大的彗发与彗尾,在接近太阳的那一刻,一场微妙的变迁悄然上演。一块直径达30米的巨石,在彗核表面悄然向北移动了约140米的距离,这一细微变动被欧洲航天局的伴飞探测器精准捕捉。
经过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史弦研究团队的细致分析,这一奇观被锁定在2015年10月3日。他们推断,巨石之所以发生如此突兀的位移,很可能是由于其内部挥发冰的不均匀喷发所引发的“火箭效应”。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知名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
据史弦介绍,欧空局的罗塞塔空间任务自2014年至2016年间,对67P彗星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深入探测。探测器不仅穿越了彗发与彗尾,更近距离地监测了彗核的动态。其搭载的科学相机系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彗核活动与演化图像资料。
彗核,作为彗星的主体部分,在接近太阳的过程中,其内部的冰会发生升华现象,携带着尘埃形成壮观的彗发与彗尾。史弦团队通过对67P彗核表面巨石及其周边区域的热力学历史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巨石南北两侧在热量积累上存在显著的不对称性。在巨石移动期间,其南侧内层温度达到了峰值,而北侧则异常寒冷。
基于这一发现,史弦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巨石活动机制:巨石内部的挥发冰在不对称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剧烈的单侧喷发,这种喷发产生了类似火箭的推力效应,推动巨石向北侧斜坡下方移动。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巨石迁移的内在机制,更为我们理解彗星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团队还详细记录了与巨石迁移相关的区域活动和变化的时间线。他们发现,在巨石移动前后,其附近区域频繁发生尘埃夜间喷发活动。这一发现可能与巨石运动导致的彗核富冰表面暴露有关,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彗星活动的认知。
史弦强调,彗星作为原始太阳系的遗存,携带着大量关于太阳系形成初期的信息。它们不仅可能曾为地球带来水和有机物,更是我们探索行星系统形成与演化的重要线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彗星的活动形态比我们预期的要丰富得多。了解这些活动背后的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揭开太阳系演化和生命起源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