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的一栋现代化办公楼里,深圳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牛昕宇,正与他的团队热切讨论着芯片的最新架构与代码优化策略。窗外阳光明媚,室内讨论热烈,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创新创业画面。
鲲云科技,作为全球首家成功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创新架构AI芯片企业,在可重构数据流AI芯片领域已经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对于牛昕宇而言,深圳这座城市,以其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和对变革的开放态度,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和坚定的信心。“创业、AI、芯片,这三者都是长距离的赛跑,而深圳,正是最适合这种持久战的舞台。”
牛昕宇的选择,是回国创业,而非留在国外继续科研。2017年,他毅然放弃了国外著名高校的教职,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在深圳创立了鲲云科技。当时,跟随海外巨头的成熟技术路线打造AI芯片是主流趋势,但牛昕宇却选择了另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他决心利用全新的可重构数据流架构,研发一颗真正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AI芯片。“要超越他们,就不能复制他们。”
可重构数据流架构,是一种通过定义可重构的空间连接关系来计算次序的新型计算架构。它类似于一条高度协同的工厂流水线,每个环节的工人都能不间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无需像传统芯片那样,依赖单个熟练工完成所有工序,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牛昕宇坚信,可重构数据流技术拥有巨大的潜力,能够显著提升算力性能,这是一条虽然艰难但绝对正确的道路。
2020年,鲲云科技推出了全球首款数据流人工智能芯片CAISA3.0,该芯片基于28nm制程,实测性能达到了海外巨头同类产品的最高4.12倍。然而,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与坚持。研发期间,牛昕宇和他的团队几乎不眠不休,有人通宵在办公室调试,有人在实验室里反复研究流片方案。当第一颗CAISA芯片流片成功,数据流畅无阻地流动起来,测试画面符合预期时,他们并没有欢呼雀跃,只是默默地相互点头,随即又投入到下一轮测试中。这种内敛的振奋,或许正是科研创新者独有的浪漫。
2023年底,鲲云科技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发布了基于第四代可重构数据流架构的CAISA430芯片,并于2024年实现量产。这款芯片的实测性能和通用性等关键指标均实现了跨越性的提升,端到端芯片利用率最高可达90%,为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及大模型应用提供了高性能、低延时的AI算力支持。
牛昕宇表示,鲲云科技的定位是“提供下一代计算平台及加速人工智能落地”。他认为,研发出芯片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些芯片走出实验室,被市场接受,并为使用者创造价值。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的生产力,应该在各行各业的场景中加快落地。目前,鲲云科技已经为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提供了成熟易用的AI算力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案,落地项目超过5000个。
例如,在智慧工地建设方面,鲲云科技利用AI视频分析技术,实现了吊篮空载超载识别、起重机作业半径站人识别、防护栏缺失识别、渣土车车位脏污和盖板抬起识别等功能,有效提升了工地的数字化安全管理水平。
“如果AI技术不能落地,就很难获得长久的发展。”牛昕宇说,“深圳的优势在于它既务实又鼓励创新,愿意给新技术一个试验的机会。”热爱运动的他,喜欢在夜晚沿着深圳的街道跑步,从河套出发,穿过科技园,再沿着滨海大道返回。在跑步的过程中,他会思考公司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深圳这座城市,给了他试错、验证和快速落地的机会。“在这里,我能清晰地听到技术和产品创新在市场上的回响。深圳,是一个不会让奋斗者失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