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空间见证了企业与个人网红之间频繁的法律纠纷,这些冲突不仅引发了广泛的网络讨论,还揭示了一种新兴的网红盈利模式。在这些争端中,网红们往往通过发布针对企业的片面甚至不实信息来吸引公众注意,进而积累流量与粉丝。
以网红刘雯为例,她曾编造关于某外卖平台的配送费谣言,声称消费者支付的配送费与骑手实际所得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一虚假信息迅速引发了公众对平台的愤怒。然而,事实证明,刘雯所发布的内容为不实言论,骑手和商家的实际收入远高于其所述。尽管平台随后起诉并胜诉,要求刘雯赔偿并道歉,但刘雯却在视频中夸大判决结果,进一步煽动粉丝情绪,攻击司法程序。在此过程中,刘雯的短视频账号在酒类带货榜上名列前茅,实现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网红与企业之间。某知名车企曾起诉某自媒体账号名誉权侵权,法院最终判决该账号长期发表侮辱、诋毁企业的言论,构成名誉权侵害,需赔偿经济损失并道歉。另一案例中,某知名PC大厂与微博大V之间的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也迎来了终审,大V因捏造事实被判令支付经济损失及公证、律师费用。
这些案例的共同之处在于,网红们往往利用公众对弱者的同情心理,将自己塑造成对抗强大企业的正义形象。他们善于调动网民情绪,通过简单的善恶对立叙事来迎合公众情绪,即使信息不实,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刘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不仅编造事实,还选择性发布信息,忽略或歪曲对企业有利的证据,以进一步激化公众情绪。
在互联网信息茧房效应和AI技术的推动下,这些不实信息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平台根据用户的兴趣推送内容,使得处于信息茧房中的用户更倾向于相信网红的说法,而忽视企业的澄清声明。同时,AI工具也可能被误导,将谣言包装成真实事件,进一步加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随着网红变现模式的演进,刘雯们不再仅仅依赖于强迫企业合作来获取经济利益,而是通过持续制造话题、聚集流量,并将直播带货嵌入其中,实现更加直接和高效的流量变现。他们利用与企业对抗的形象来吸引关注,进而在直播中推销产品,获取打赏。这种基于情感认同的消费行为,使得网红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巨额收益。
然而,这种盈利模式不仅对企业造成了伤害,还损害了司法系统的公信力,误导了无辜消费者。刘雯等网红的刻意引导,使得部分网友对司法程序产生误解,甚至要求重审,进一步撕裂了社会共识。最终,这些网红成为了名利双收的“卫士”,而普通人则成为了对立情绪的受害者。
在互联网环境下,这些案例提醒我们,虽然互联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但我们也应保持理性判断,避免陷入情绪化的漩涡。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应学会甄别真伪,不盲目跟风,以免成为网红们谋取利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