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千亿营收温氏股份,为何难获资本市场青睐?

   时间:2025-02-06 21:33:53 来源:ITBEAR作者: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家族三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温氏股份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从粤西地区的一个小型农场,发展成为年营收突破千亿的农牧业巨头。近日,温氏股份发布了2024年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公司实现了显著的盈利增长。

据业绩预告显示,温氏股份在2024年全年预计实现净利润90亿元至95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相比上年同期的亏损63.9亿元,这一成绩无疑令人瞩目。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也达到了约93亿元至99亿元,同比大幅改善。在营收方面,由于生猪和肉鸡两大主营业务的销售均实现了同比增长,温氏股份预计2024年度的营业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这是公司营收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从具体业务来看,温氏股份的肉猪销售表现尤为亮眼。全年共销售肉猪3018.27万头,同比增长14.93%,毛猪销售均价也同比增长了33.50%,达到16.71元/公斤。肉猪销售业务共为公司带来了617.53亿元的收入,成为推动公司营收突破千亿大关的关键因素。相比之下,肉鸡业务虽然也实现了微幅增长,但销售均价却同比下滑了4.60%,不过由于养殖成本的下降幅度大于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肉鸡业务仍然实现了盈利。

利润方面,温氏股份的猪业业务预计实现盈利82亿元至84亿元,盈利能力较去年同期大幅改善。而肉鸡业务虽然表现不如肉猪业务突出,但仍然实现了盈利21亿元至23亿元。2024年全年饲料价格的持续低位运行,为温氏股份的养殖成本下降提供了有利条件。受益于饲料价格的下行,温氏股份的肉猪养殖综合成本降至近四年来的低位水平。

然而,温氏股份的业绩增长并非一帆风顺。自2022年10月以来,生猪养殖行业步入了新一轮下行周期,猪价长时间保持低位运行。直到2024年5月,国内生猪价格才开始一路攀升,并在8月中旬涨至高位。这一背景下,温氏股份等养殖企业的经营业绩迎来了全面反弹。然而,进入9月之后,由于消费需求不及预期以及供给压力的影响,国内猪肉价格持续回落,温氏股份的毛猪销售均价也出现了同比下滑。

尽管温氏股份的业绩预告数据看似不俗,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却相对平淡。业绩预告发布次日,温氏股份的股价仅小幅上涨。拉长周期来看,温氏股份的市值已经在千亿关口徘徊了四年时间,而投资者对温氏股份未来发展的悲观预期并未因2024年的业绩增长而改变。

其中,猪肉价格的下行担忧是一个重要原因。生猪价格的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供需关系、养殖成本等。从需求端来看,我国猪肉消费量近年来呈现萎缩趋势,而生猪产能却常年处于饱和状态。未来十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和猪肉需求的持续减少,养猪企业的竞争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玉米等饲料价格的上行也对生猪养殖企业构成了另一大隐忧。自美联储开启降息通道以来,国际玉米价格持续震荡走强。国内市场方面,玉米价格也出现了明显上涨。一面是生猪价格的走弱,一面是饲料价格的上涨,2025年温氏股份等生猪养殖企业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更为严重的是,曾经被认为是铁律的“猪周期”正在失去规律性。长期以来,投资者多是依靠对“猪周期”的预判来进行生猪养殖类上市公司的资产配置。然而,自2018年6月以来,猪价就持续处于低迷状态,下行时间之长远远超过历次猪周期。尽管生猪养殖企业普遍经历了亏空,但仍看不到明显的产能出清迹象。

有分析认为,所谓的猪周期只是过往散户养猪的时代产物。随着规模养猪的不断壮大,规模养殖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亏损承受能力,部分企业甚至选择逆转周期投资的方式对抗猪肉下行周期,这进一步增加了产能的去化时间。在此背景下,养猪行业“规模越大,盈利越高”的逻辑将不复存在。

温氏股份等猪企的价值信仰也因此遭到投资者的质疑。长期以来,二级市场一直在讲述着一个规模化养猪的故事,认为规模化养殖企业具有多样的融资渠道、更优的成本优势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然而,在资本的过度冲击之下,规模养殖非但没有解决生猪产能过剩的问题,反而加大了行业的内卷程度。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