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行业的广阔舞台上,每一位记者都是讲述时代故事的讲述者。2024年,一场汇聚全国新闻界精英的盛事——“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圆满落幕,其中一位年轻记者的心路历程,尤为引人注目。
初入新闻行业,他满怀激情,却也迷茫于前辈口中的“新闻梦想”。在一次座谈会上,老同志的话语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前行之路:“历经烽火硝烟,我们创造了新闻的梦想,希望你们年轻人也能有自己的新闻。”这句话,不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激发了他对新闻探索的渴望。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的那一刻,他站在天台,手机紧握,心中默念:“我要抢到最佳位置。”人群簇拥,长枪短炮林立,他凭借一股冲劲,找到了那个属于他的视角。28秒的短视频,虽无高清画质,镜头摇晃,却意外在网络上走红。网友们的留言如潮水般涌来:“第一次这样看火箭发射。”这让他深刻意识到,媒体转型的浪潮中,内容创新才是关键。
于是,他开始尝试用新的方式讲述故事。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信息爆炸,观众耐心有限,如何在五秒内吸引眼球,成为新的挑战。而他,却选择了一条看似逆行的路——长视频。他相信,30分钟的完整报道,能够传递更深刻的价值,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他精心策划,将长视频的精华剪辑成短视频,以短带长,吸引观众关注完整内容。与王亚平的30分钟纪录片《重返太空的183天》便是其中一例。19秒的短视频开头,迅速在网络上引起轰动,收获十万点赞,带动了整部纪录片的观看热潮。晚霞下的对话,意外的电话铃声,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航天员的日常生活,更触动了无数网友的心弦。
他深知,新媒体的魅力在于共情。为了找到更打动人心的故事,他愿意花费长时间去挖掘、去等待。桂海潮的故事,便是他耐心等待的硕果。从神舟十六号乘组名单公布到成功采访,他等待了十个月。但这十个月并非虚度,他深入校园,采访桂海潮的学生、同事,了解他的成长历程,最终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梦想的普通人形象。
他的航天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浏览量超过十亿,话题词阅读量突破两亿,数百次登上热搜榜单,收获了数百万的点赞与互动。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是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结果。
他感慨地说:“我很幸福,能以中国载人航天为背景讲述中国故事;我很幸运,能在传统媒体转型的场景中探索新闻故事。故事一直都有,观众一直都在,而我也会一路走下去。”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有勇毅前行,才能不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