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咖啡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众多咖啡品牌纷纷涌入,价格战愈演愈烈,使得一些高端咖啡品牌如COSTA、太平洋咖啡、上岛咖啡等不得不面对关店的困境。就连备受瞩目的精品咖啡品牌Seesaw也显得岌岌可危,而素有“星巴克之父”之称的皮爷咖啡更是被母公司以高价卖出,并推出了平价咖啡品牌以应对市场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即便是曾经风光无限的星巴克也遭遇了增长上的挑战。有关星巴克未来发展的质疑声四起,甚至有传言称部分商场在考虑清退星巴克,不再续约。然而,星巴克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调整策略,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星巴克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下沉市场,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根据窄门餐眼的数据显示,虽然星巴克中国近八成的门店仍布局在二线及以上城市,但近年来星巴克在下沉市场的拓展速度明显加快。从福建龙岩长汀到广西藤县,再到宁波的陶公山建设村,星巴克正逐步渗透到县城之中,覆盖了超过1000个县级市场。
星巴克在下沉市场的布局不仅是对高线城市市场的补充,更是对整个中国咖啡市场潜力的深度挖掘。随着咖啡连锁化率的快速增长和马太效应的加剧,头部品牌凭借供应链及规模优势获得了更强的竞争力,而星巴克自然也不甘落后。通过提高市场渗透率,星巴克希望增强品牌影响力,放大规模优势,进而巩固并提高忠实顾客规模。
星巴克也在不断优化高线市场的门店布局,退出没落的商圈,进驻新兴的商圈,并围绕居民的生活圈、衣食住行的需求布局新的点位。例如,星巴克在玉龙雪山上开设的门店,就打破了多项纪录,展现了星巴克在开店方面的创新和决心。
在坚守“第三空间”定位的同时,星巴克也在不断创新和迭代。星巴克推出的特色门店,如普陀山店的仿古风格、宁波东钱湖陶簏街市店的红砖建筑外观与现代室内空间的结合等,都展现了星巴克在“第三空间”打造上的独特魅力。星巴克还开设了手语门店、宠物友好门店、绿色门店等多种类型的门店,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星巴克在“第三空间”的打造上,不仅注重物理空间的舒适性和容纳性,更注重文化内涵的融入。例如,星巴克推出的非遗概念店,将非遗元素融入装潢、产品展示和伙伴服饰等细节中,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与情感共鸣。这种呈现方式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沉浸式的体验,更在无形中传递了品牌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面对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星巴克并未盲目跟风,而是坚持自己的核心理念,不断升级“第三空间”,推出符合中国消费者习惯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星巴克也与时俱进地调整营销手段,积极适应市场变化。这种稳健的拓展节奏和本土化策略使得星巴克在2024财年第四季度实现了净收入的环比增长,并在整个财年中保持了经营利润率的健康态势。
星巴克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行业内卷的趋势下,找到自己的护城河并持续打磨差异化优势到极致是至关重要的。星巴克通过坚守“第三空间”的定位和不断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了独特的体验和文化共鸣,从而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和忠诚。在中国咖啡市场中,星巴克依旧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