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终岁末,各类总结文件纷至沓来的时刻,一个关于数据存储的创新故事在天津悄然上演。你是否曾思考过,存储一份文件究竟需要多少空间?办公桌上的几摞纸张,或是电脑、移动硬盘中的数百GB,足以应对日常所需。但若放眼一个公司全年的文件,乃至一座城市数十年的积累,存储需求便显得庞大而复杂。
天津中合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给出了一项令人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在该公司的一间实验室里,“80后”负责人孙隽带领着一支年轻的“90后”博士团队,正进行着一项前沿实验:他们小心翼翼地移动一滴被油包裹的溶液,通过显微镜的精准监测,不断调整溶液中的酶,促使DNA分子重新排列组合。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这支科研团队成功将经典名曲《茉莉花》转化为八组不同的DNA寡核苷酸序列,并以粉末形式存储起来,实现了DNA存储技术的重大突破。
与传统的二进制电脑存储相比,DNA存储凭借其双螺旋结构以及“A”“T”“G”“C”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组合,展现出巨大的存储潜力。孙隽形象地比喻道:“一颗玉米粒大小的DNA存储粉末,足以容纳下一操场的文件。”更令人振奋的是,孙隽团队还实现了DNA存储信息从编写到读取的一体化功能,使得信息的存储与读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这一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PNAS》上发表后,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生物制造技术的颠覆性魅力在此得以彰显。它不仅改变了物质的生产方式和路径,更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了制高点。天津,作为中国最早涉足生物制造领域的城市之一,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早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专家马延和便怀揣着建设一座“细胞工厂”的梦想,从北京赶到天津。同年,天津市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共建协议,成立了全国首家以生物制造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马延和的设想中,这座“细胞工厂”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而非仅仅追求学术论文的发表。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天津工业生物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该所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以人工方式制造淀粉的壮举。这一突破不仅彰显了合成生物学的巨大潜力,更为日后的相关研究铺平了道路。截至目前,天津工业生物所已申请专利1885件,大批成果在天津及全国各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项目。
在生物制造产业的版图上,天津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从上海到新疆,从内蒙古到海南岛,生物制造产业正蓬勃发展。而天津凭借其顶尖的创新平台、雄厚的工业基础、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丰富的科研体系以及高水平产学研人才的汇集,成为了生物制造领域的佼佼者。
2024年,天津生物制造产业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在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将牵头做好生物产业相关工作。天津市投资促进局迅速行动,将国投集团生物制造项目列为全年工作重点,并全程跟踪服务。经过近300天的沟通交流,国投集团最终在天津成立了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并计划设立20亿元的产业基金,专注于投资生物制造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天津生物制造产业迈上了新的台阶。该公司与天津工业生物所形成“双轮驱动”格局,将在合成生物领域打造天津样板,带动全国生物制造产业的强劲发展。同时,国投集团的入驻也为天津生物制造相关企业带来了融资、场景和创新等多重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