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航天领域的竞争焦点聚焦于一项关键任务:取回人类首批火星土壤样本。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在近期的一次媒体吹风会上坦言,他对于NASA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表达了深切忧虑,特别是面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势头。
纳尔逊指出,美国的火星采样返回计划正面临重重挑战。根据NASA最新公布的方案,毅力号火星车预计将在2035年才能将珍贵的火星样本带回地球。这一时间节点相较于中国的天问三号任务,落后了至少四年。天问三号任务的总设计师在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主论坛上透露,中国计划在2028年前后实施两次发射任务,以实现火星样品的返回。这意味着,原本计划在2030年前后进行的任务,将提前两年执行。
火星,作为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行星,一直是科学家们探寻外星生命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重要目标。自上世纪60年代人类首次向火星发射探测器以来,全球已累计开展了四十余次探测任务。中国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2021年成功着陆火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火星着陆的国家,为后续的火星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比之下,NASA的火星采样返回计划则显得步履维艰。毅力号火星车虽然早在2021年就已着陆火星,但后续的采样、发射和返回步骤却因技术复杂和资金不足而一再推迟。NASA不得不将原本计划合并的探测器拆分为多个部分,分别负责采样、火星表面发射入轨等任务。然而,由于外包商无法控制时间,每个探测器的时间节点都被迫推迟。NASA预计,最快也要在2035年至2039年间,才能将毅力号采集的全部样本送回地球。
纳尔逊在新闻发布会上表达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感到懊恼。他指出,火星土壤返回计划本应是一个简单直接的任务,不应被拖延。然而,美国却在这一领域不断被中国超越,领先幅度甚至从一两年扩大到了四五年。他透露,NASA正在研究两种新的火星采样返回方案,以尽快将毅力号采集的样本送回地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火星探测。近年来,中国在空间站建设、探月任务以及航天飞机研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科研团队还公布了一项新技术——太空太阳能综合发电站技术。该技术计划在地球静止轨道铺设大型太阳能电池设备,为空间站、月球基地等提供充足能量。一旦这项技术得以应用,中国将在太空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在航天领域的竞争尤为引人注目。美国一直以其强大的航天技术为傲,但近年来却面临着预算危机和执行重大计划时的内在漏洞。而中国则凭借稳扎稳打、靠谱的发展策略,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芯片产业等前沿领域,中国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增长能力。尽管面临美国的制裁和封锁,中国芯片产业依然保持了逆势增长,为全球科技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