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近日正式发布了《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全面回顾了中国空间站自全面建成以来的两年时间里,在科学探索与应用实践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报告指出,中国空间站在这两年间,成功执行了四次载人飞行任务、三次货运补给任务以及四次飞船返回任务,共有五个航天员乘组、十五人次在轨长期工作。航天员们累计进行了十次出舱活动,刷新了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并完成了包括两名港澳载荷专家在内的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的研制工作也已启动,中国空间站目前在轨运行稳定,效益显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首席专家顾逸东表示,中国已经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载人空间站系统,这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里程碑,也是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的历史性机遇。
在中国空间站上开展的首批空间科学、应用实验与技术试验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中国已经规划了四大研究领域、32个研究主题,涵盖了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与应用。截至2024年12月1日,已在轨实施了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获取了超过300TB的科学数据,取得了多项国际首创性成果,如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高通量在轨微生物防控试验平台等。
各领域的科学团队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产出了大量原创性、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了500多篇高水平SCI论文,获得了150多项专利。部分成果已经实现了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
在科普文化活动方面,中国空间站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中国首个太空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天地连线、科普卫星释放等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中国空间站成功传播了航天知识,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为推动航天科普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报告还透露,中国空间站计划在轨稳定运行十年以上,未来将继续围绕重大科技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汇聚多学科智慧,开展体系化的科学与应用研究和技术试验。特别是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领域,将深化基础生物学、生物技术及转化等研究,探索空间环境对生命的影响机制;在微重力物理科学领域,将持续开展金属和合金微观组织及宏观性能的研究,指导地面材料制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聚焦前沿科学探索,服务国家战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协调发展,为构建人类外太空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