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金融格局的不断演变,去美元化的声音在网络上日益高涨,尤其在俄罗斯深陷俄乌冲突之后,一些俄罗斯网红专家甚至提出了激进的理论,声称俄罗斯某一举措能瞬间削弱美元地位。然而,在最近的外贸银行投资论坛上,俄罗斯方面却明确否认了推动去美元化的说法,这一反转令人颇感意外。
数据显示,尽管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6万亿美元大关,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却并未如某些预测般下滑,反而在今年12月达到了47.7%,较上月增长了约0.7个百分点,而欧元则略有下降。与此同时,去年底美元在贸易结算中的占比为47.1%,这意味着美元在今年实现了同比和环比的双增长。
美元的持续走强,部分得益于俄乌冲突的爆发。冲突导致欧洲国家的避险资本大量流向美国,为美元指数的上涨提供了外部条件。美联储的鹰派立场也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尽管美元已失去金本位价值,但在美联储长期维持高利率政策的支持下,美元仍具有很强的保值功能。美联储主席在最近的议息会议上暗示,明年可能会放缓降息步伐,多家华尔街机构预测,美联储可能会长期维持超过3%的利率水平。
然而,美元霸权并非不可动摇。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兴起,美元石油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一些石油大国开始接受人民币、欧元等非美元结算方式。但白宫政客已经意识到,限制新能源发展并非长久之计,因此将目光投向了AI领域,视其为决定美元命运的新赛道。英伟达和OpenAI等企业在全球AI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各国发展AI产业至关重要,而这些都是以美元计价的。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今年12月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占比从2.93%升至3.89%,但同比降幅仍高达15.43%。这一尴尬现实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制约:一是货币发行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的贬值压力;二是中美贸易战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负面影响。中俄贸易虽然规模庞大,但并未对人民币国际化做出显著贡献,反而引发了欧美国家的外贸打压。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这种政策趋势也进一步推动了货币发行量的增长,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了压力。为了稳定汇率,央行选择了增持黄金储备作为首要政策。今年,中国央行已经多次买入黄金,增持规模创下了历史新高。高盛分析师甚至认为,中国央行实际购入的黄金量远超官方报道。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仍在努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增持黄金储备已成为稳定汇率的关键举措。只有这样,人民币才能逐步成为价值稳定的世界主流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