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25营销新风向:品牌心智回归,白牌崛起,电商格局再变

   时间:2024-12-27 11:02:01 来源:钛媒体APP作者: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2024年的尾声缓缓降临,一股深沉的疲惫与不安情绪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这一年,牛津大学出版社选定的年度词汇“brain rot”(脑腐),尖锐地揭示了现代人精神状态的脆弱——在海量、低质量的碎片化信息冲击下,人们的智力和思考能力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侵蚀。

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年度词汇同样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小红书用户以“抽象”一词,概括了面对繁杂无章信息时的无奈与困惑;B站的“接”,则微妙地反映出一种消极等待机遇的心态,仿佛是在茫茫人海中祈求命运的垂青。相比之下,柯林斯词典选定的“brat”,虽原意为顽童或淘气鬼,但在2024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代表一种自信、独立且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这与英国歌手Charli XCX的新专辑《BRAT》所传达的形象不谋而合,然而,这更像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慰藉的一种表现。

这些年度词汇共同描绘了一幅令人深思的时代画卷:在信息爆炸和短视频盛行的当下,人们已逐渐远离宏大叙事和家国情怀,甚至失去了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他们沉迷于即时的感官刺激,将短暂的多巴胺释放视为生存的证明,微不足道的快乐成了炫耀的资本。

全球经济同样处于动荡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保持稳定,但增速平平。这一背景,无疑为上述年度词汇的基调提供了现实注脚,并预示着这种氛围将在2025年持续。

在营销领域,这种趋势同样显著。面对失速的时代,营销人员开始从喧嚣中寻找新的节奏,重新定义连接与价值。品牌心智的重新提及和品牌广告的抬头,成为2025年值得关注的营销趋势之一。过去几年,中国营销环境被“流量至上主义”所主导,但随着流量红利的消退,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品牌开始意识到,长期主义和品牌建设才是根本之道。例如,巨量引擎推出了心智度量工具,B站也在人群模型中强化了心智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消费降级趋势持续,白牌产品趁势崛起。年轻消费者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更加倾向于选择价格实惠、实用性强的商品。在北京等城市,一批白牌连锁品牌如万客来、潮衣库等迅速扩张,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包括中产阶层。这一现象表明,消费者正在逐渐摒弃品牌溢价带来的虚荣感,转而关注产品的实际功能和性价比。

质价比消费观念的流行,则是另一种理性的消费趋势。消费者开始追求用合理的价格购买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第一财经的《2023消费趋势观察》显示,“质价比”正成为消费者追求的核心理念。这一趋势促使品牌在中端市场寻找平衡点,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实现价格上探。

直播带货的退潮,也让货架电商重新崛起。与直播电商以流量驱动为主不同,货架电商更强调品牌心智的积累。品牌通过持续的建设,可以在消费者的搜索行为中形成自然流量,长久占据用户心智。抖音电商的数据显示,其销售额增速已从年初的超过60%下滑至9月的不到20%,而抖音商城等货架电商场景在抖音电商中的占比已超过30%。

视频号和小红书电商的崛起,也为电商市场带来了新的竞争格局。视频号电商凭借与微信社交关系链的打通,实现了商品在亲朋好友之间的流转,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小红书则定位为“生活方式电商”,聚焦于利基市场,通过维护独特的社区氛围和调性,吸引消费者。

然而,人工智能(AI)的崛起也为营销行业带来了双刃剑效应。AI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营销效率与创意可能性,但同时也对传统广告从业者带来了冲击。随着AI生成内容的成熟,视频平台、社交网络等将充斥着大量AI生成的视觉和文字内容。这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但同时也吞噬了传统广告岗位。研究公司预测,到2030年,AI技术可能导致美国7.5%的广告工作岗位消失。

创始人IP的兴起,则成为品牌传播的新趋势。小米SU7的爆火让许多传统车企重新审视创始人IP的价值。无论是长城魏建军的直播首秀,还是蔚来李斌与消费者的互动直播,这些创始人IP正在成为品牌传播的核心战略。通过直播将个人特质与品牌故事结合,形成独特的内容调性,与消费者建立持久的情感连接。

然而,并非所有营销趋势都一片光明。种草营销的红利正在消退。随着大量品牌采用类似的种草策略和内容形式,千篇一律的文案和图片难以引起用户的兴趣和共鸣。同时,消费者对商业信息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强,不再轻易被软文或KOL推荐所打动。根据凯度数据调研,2024年第二季度,消费者的广告接受度下降了5%。

奢侈品市场和跨国品牌也面临严峻挑战。全球个人奢侈品销售额预计下降2%,这是自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重大下滑。在中国市场,奢侈品销售额预计下降20%至22%,结束了多年来由富裕阶层和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推动的增长态势。跨国品牌如星巴克、BBA等,在中国市场正经历艰难时刻,面临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和消费者理性消费的双重压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