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青年卫特(Vitor Moura)自八年前踏上中国的土地以来,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成为连接中巴两国企业的桥梁的非凡旅程。如今,他不仅在中文表达上游刃有余,更在中国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并在巴中企业家委员会担任市场部主任,同时还是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在读硕士生。
卫特的中国之旅始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初来乍到,他对这个东方大国几乎一无所知,语言不通更是让他在中国的商业洽谈中倍感艰难。回忆起在广东某小城与供应商初次会面的情景,卫特表示:“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与供应商团队共处,但沟通却成了巨大的障碍。”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卫特深入了解中国、促进中巴合作的决心。在中国生活的这些年里,他不仅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还积极向巴西同胞介绍中国。卫特认为,这段跨文化的生活经历极大地拓宽了他的世界观,让他更加珍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物。
卫特在多个国际论坛上发言,分享他的中巴合作经验。这些平台不仅为他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让他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中巴经贸关系的建设之中。
2016年,卫特受中国合作伙伴的邀请,来到上海一家巴西贸易公司工作。三年后,他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创立了自己的公司Lantau。这家公司专注于促进中巴两国产品的贸易和出口,为巴西商品进入中国和中国商品出口巴西搭建了桥梁。卫特表示:“我们的业务包括帮助巴西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以及为巴西顾客从中国采购商品并运回巴西。”
在与中国制造商的合作过程中,卫特对中国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深感敬佩。他提到:“中国制造商能够满足各种需求,并且在交付方面有着相当灵活的安排。”他还对中国的经济优势和强大的制造业表示赞赏。卫特认为,中国是唯一一个能够提供如此多样化产品的国家,其商机的多样性、工厂的灵活性和高效的物流体系都令人震撼。
作为巴中企业家委员会的市场部主任,卫特致力于增进巴西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他表示:“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成为巴西企业家与中国之间的桥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机遇。”卫特的努力得到了广泛认可,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巴两国企业合作的典范。
中巴两国作为金砖国家和二十国集团的重要成员,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据联合国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增长,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卫特也见证了这一过程的发展,并对此表示乐观。
在今年的二十国集团里约峰会期间,卫特作为嘉宾参与了多档电视节目。他从中巴两国领导人的友好互动以及两国人民日益紧密的联系中看到了两国关系的未来。卫特认为,中巴两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全球南方国家之间良性互动的典范”。他相信,两国将在国际舞台上携手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今,卫特正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深造,努力将自己的商业经验转化为学术上的成就。他表示:“在清华的学习让我能够将实践经验和学术知识结合起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这也有助于我向其他巴西人解释中国是如何运作的。”卫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巴西青年投身到中巴合作的事业中来,共同推动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