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一项重要变革的预兆,湖南衡阳率先出台新规,规定从2025年起,商品房销售将实行套内面积计价。紧随其后,河北张家口也发文鼓励实行“现房销售”,并逐步推进“取消公摊面积”。这一系列动作预示着,2025年或将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取消公摊面积的关键节点。
长久以来,公摊面积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在我国,商品房的建筑面积通常包括公摊面积和套内面积两部分,而购房时普遍以建筑面积计价。然而,这导致了许多购房者发现,自己购买的100平方米的房子,实际使用面积往往只有70-80平方米,甚至更少。这种名义面积与实际面积的巨大差距,正是公摊面积所带来的困扰。
公摊面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香港地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由于资金要求量大,开发商创新性地提出了“分层出售”的方式,公摊面积也随之诞生。然而,早在2013年,香港就已经取消了公摊面积,改为以“实用面积”作为房屋交易的计价标准。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转折点,多数城市楼市承压明显。在供求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部分开发商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开始通过放宽赠送面积限制、优化阳台等空间面积计算规则等方式,提高实际得房率。在一些新房项目中,得房率甚至高达120%~140%,这使得公摊面积的存在意义逐渐减弱。
取消公摊面积,实际上并非要“消灭”公摊,而是要改变当前模糊不清的建筑面积计价模式,采用更为透明、直观的套内面积计价方式。这有助于打破公摊面积不透明、过度公摊、得房率过低以及多缴物业费和取暖费等弊病,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事实上,任何房屋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公摊部分,如电梯、楼道、大堂等公共空间。然而,问题在于,同样地段、同样标准的房屋,在不同地区的公摊面积却大相径庭。这背后存在着巨大的操作空间,导致购房者对于哪些部分应该公摊、哪些部分不该公摊、公摊面积到底有多少等问题感到困惑。因此,取消公摊面积,按照实际套内面积计价,无疑能够让房价变得更加清晰透明。
有人担忧,取消公摊面积后,名义上的房价会随之上涨。然而,这种担忧并不必要。因为这只是统计数字上的变化,并不会改变实际房价。更重要的是,取消公摊面积后,购房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支付的总价与实际得到的房屋面积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重塑市场信任,对于稳定楼市、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具有积极意义。
除了取消公摊面积外,预售制度也是房地产市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与取消公摊面积相比,取消预售制度面临着更大的政策压力。然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当预售制度成为市场健康发展的阻碍时,改革预售制度也显得尤为迫切。
在过去住房相对短缺的时代,预售制度的存在对于提升资金周转、加快房地产建设、扩大住房供给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如今随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预售制度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所见不能所得、偷工减料、“货不对板”、问题楼盘等问题屡屡引发社会关注。因此,在取消公摊面积之后,改革预售制度也正当其时。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变化,取消公摊面积和改革预售制度已成为大势所趋。这将有助于推动房地产市场向更加健康、透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