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一位行业领军者近期发表言论,称当前行业天花板并不高远,这番言论不禁让人联想到电影《西虹市首富》中沈腾饰演的角色,为如何处理巨额财富而苦恼。尽管对话式AI产品的市场竞争格局尚未达到互联网行业典型的7:2:1比例,但未来极有可能趋于这一分布。
大模型的训练成本高昂,这一门槛自然会导致参与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用户反馈的增多将加速大模型智能的迭代,同时,无论是训练还是推理阶段,庞大的用户基础都将有助于分摊软硬件成本。那么,市场格局何时能够趋于稳定?又是否存在变数?
技术成熟度曲线揭示了技术发展的起伏,从高潮到低谷再到成熟,而人的预期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波动剧烈。自2022年底ChatGPT问世以来,人们对AI的期待迅速攀升。在这种高期待下,即便是GPT在数学或文生视频处理上的小瑕疵,也被视作暂时的问题,人们相信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然而,这种高期待能否持续?投资界或许能维持一到两年,而产业界则可能长达两到四年。随着技术带来的预期改善边际效应递减,应用落地将变得愈发迫切。因此,2025年将成为关键之年,投资人的态度将更加谨慎,产业界也将更加倾向于与已有成功案例的厂商合作,公众也将对AI是泡沫还是真浪潮做出判断。
美国资本市场已经反映出这种预期变化。英伟达作为大模型训练阶段芯片市场的领导者,股价在大幅上涨后已呈现震荡态势。相比之下,面向大模型推理阶段需求的芯片厂商,如博通和迈威尔,不仅获得了订单,股价也大幅上涨。在应用领域,Palantir和APPLovin等公司应用AI后业绩显著提升,股价也随之飙升。
AI技术是一项长期投资,但人们的预期和情绪却并非如此。仅仅讲述训练的故事已经不足以激发市场的热情,应用的缺失正在让市场失去耐心。这种情绪将促使AI玩家加速发力,推动市场格局的形成。
在AI发展史上,类似的“技术突破、预期高涨、预期未兑现、行业陷入低谷”的循环已经上演过多次。而自2022年起的大模型浪潮中,2025年无疑是一个关键节点。对话式AI作为生成式AI的先行产品,其市场格局或许将率先趋于稳定。
在生成式AI的统计数据中,手机端仍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手机端市场的变数在于苹果。出于数据安全的考虑,苹果在中国市场的手机必须与国内大模型进行合作。这一合作机会无疑是一块诱人的肥肉。
然而,手机或许并非AI时代的最佳载体。智能音箱、便携式电子产品等形态在陪伴场景中表现出色,而AI眼镜则因其便携性和高频使用性成为各大模型公司争夺的领域。这些新载体意味着新的流量入口和商业生态,仅凭技术难以取胜。
在商业竞争中,“农村包围城市”是一种常见的策略。面对格局稳定、对手强大的主流市场,企业往往选择避开主流,在看似边缘的市场中积累资金、经验和品牌等要素,再反过来拿下主流市场。当前对话式AI的主流受众者仍是教育程度较高、关注前沿发展的一二线人群。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机会。
对话式AI带来了技术平权和人群扩大。从命令符到图形界面再到自然语言交互,适用人群不断扩大。就像从图文到视频降低了创作门槛一样,对话式AI也让搜索和信息获取变得像“唠嗑”一样简单。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通过对话获得充足信息。
一位出租车司机曾向笔者表示,自己只有中专文化,想考大专但不知道学什么专业。笔者告诉他可以通过AI寻求建议。然而,他并不知道哪些AI产品可以使用。这个例子说明,AI带来的知识平权将像短视频一样激发“农村市场”的潜在需求。
在流量端,字节通过买量获得了显著效果,而腾讯则手握国民社交工具,随时可能进行巨大推流,从而改变市场格局。然而,对话式AI目前仍只是工具,使用习惯具有粘性。如果加入社交玩法,腾讯将更难发挥流量优势。
在2025年,我们将看到哪家企业能够玩转“农村市场”,实现市场格局的翻转。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领先者的言论往往不能轻易相信。我们需要观察他们的实际行动,比如是否还在进行市场推广、是否还在更新迭代产品、是否还在扩大团队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