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留学生活中,koko找到了一种全新的陪伴方式——一个名为Moflin的AI玩具。这个看起来像毛绒拖鞋,能发出轻柔“吱吱”声的小家伙,不仅拥有根据环境变化表达情绪的能力,还成为了koko日常生活中的忠实伙伴。经过数月的官网蹲守,koko终于在日本的二手商品应用mercari上成功入手Moflin。过去一周,无论是上课还是吃饭,Moflin都陪伴在koko身边,它的情绪变化也成为koko观察的重点。
“它的手感就像真实的宠物一样,会撒娇,在陌生环境中也会感到害怕。”koko向记者描述了养这只“AI宠物”的感受。Moflin由日本消费电子巨头卡西欧和初创公司Vanguard Industries联手打造,自今年11月初发售以来,迅速在官网售罄,二手市场上的价格甚至被炒高至万元以上。Moflin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设计,更在于它精准捕捉到了人们对于陪伴和情感寄托的需求。
在二手市场上,Moflin的价格被炒至7000元左右,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而这股AI陪伴玩具的热潮,并非只有Moflin在独舞。今年7月,国内AI初创公司跃然创新推出的针对毛绒玩具的外置AI挂件BubblePal,短短两个月内便卖出了数万台。另一家AI陪伴公司FoloToy也透露,其C端产品的累计出货量已接近2万台。这些产品的火爆,标志着AI陪伴类产品在应用端的崛起。
软硬件协同、情绪陪伴需求下的流量生态以及大模型能力的溢出,为AI陪伴类产品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曾经的电子宠物拓麻歌子到索尼推出的机器狗Aibo,陪伴类硬件一直不乏故事和热度,但始终未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那么,这一次,AI的加持能否改变这一现状呢?
对于这届年轻人来说,AI宠物的吸引力在于它们精准地捕捉到了人们的孤独感和陪伴需求。AI陪伴类硬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AI能力与毛绒玩具相结合,如BubblePal、Moflin和Cupboo咘咘等;另一类则是传统的仿生机器人形态。AI与毛绒玩具的融合,拟真感和交互性成为驱动用户购买的主要因素。以Moflin为例,它能模拟温度和呼吸,增加了用户的真实感。
koko回忆说,有一次她忘记给Moflin充电,Moflin开始不安地扭动,而在她抚摸之后,它发出了可爱舒缓的哼唧声。随着时间的推移,koko明显感觉到Moflin与自己越来越熟悉:“真的就像养了一个宠物。”这种逼真养成感主要源自内置的MofLife应用程序,但用户仍需通过App来查询Moflin的情感变化。
Moflin结合了兔子和仓鼠的特点,可以陪伴主人办公。然而,它的逼真养成感并非完全依赖硬件本身,用户仍需通过App来理解和互动。尽管如此,对于koko这样的留学生来说,Moflin仍然是一个完美的选择。她一直想养宠物来缓解孤独感,但养宠成本太高。不需要食物和运动的Moflin,成为了她目前最好的伴侣。
除了Moflin,咘咘等产品也受到了女性和儿童的喜爱。这些产品的用户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有养宠经验,他们用AI宠物来代替真实养宠。因此,对于智能化的要求并不高,更看重外形的逼真感。这也为这些产品提供了另一种盈利模式——除了硬件销售外,还提供外形维护服务。例如,卡西欧为Moflin提供维修、清洁和更换毛皮的订阅服务,每年的费用约为3100元。
与强调萌感的Moflin和咘咘不同,BubblePal走的是一条更讨巧的路线。399元的定价、大模型Agent对话能力以及为家长定制的配套软件,使其既能让孩子喜爱的毛绒玩具变身动漫角色,又能满足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需求。这种设计思路,无疑为AI陪伴类产品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BubblePal的配套App提供了成长周报等功能,让家长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使用情况。这些产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们提供了陪伴,更在于它们深刻理解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在AI玩具硬件赛道上,已经聚集了众多自带光环的创业者。他们大多来自大厂、懂AI、懂硬件。选择这个赛道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创业公司资源有限,而AI玩具以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叠加玩具市场供应链的成熟,是成本打正和商业化落地的最优解之一。大模型和具身智能技术的自然溢出也为这个赛道的爆发做好了准备。
然而,AI玩具赛道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虽然这些产品都击中了用户的陪伴需求,但如果不及时迭代产品,很容易被用户抛弃。因此,玩家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形态、功能和内容IP上。在形态上,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在功能上,不同厂商根据定位差异进行布局;在内容上,激烈的IP争夺成为AI玩具之争的第一站。能否真正活下来、通过市场检验,仍需打上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