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震撼问世,不仅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更在全球航天领域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11月30日,长征十二号火箭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迈入新阶段。这枚火箭不仅采用了先进的两级构型设计,还首次启用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其强大的运载能力,特别是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2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6吨,为中国航天运输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长征十二号火箭的诸多创新技术同样引人注目,包括新研制的牵制释放系统、采用世界先进的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的二级贮箱,以及国内首度运用的冷氦直接增压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火箭的运载系数,还优化了火箭总装布局,缩短了运载火箭总装周期。
在科学探索方面,中国航天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月9日发射的“爱因斯坦探针”天文卫星,后更名为“天关”,正式开启了X射线时域天文学探测的新篇章。该卫星拥有宽视场和窄视场两台X射线望远镜,具备强大的探测能力,已发现多个暂现天体,并记录了其X射线爆发过程。
“天关”卫星的宽视场望远镜在国际上首次大规模采用了“龙虾眼”微孔阵列聚焦成像技术,实现了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的大幅提升,为系统性地发现宇宙高能暂现和剧变天体提供了有力支持。其探测到的最远天体来自256亿光年之外的γ射线暴,展示了中国航天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强大实力。
中国与法国合作研制的“中法天文卫星”也于6月22日成功升空。该卫星运行在635千米高的近地轨道上,设计寿命为3年,旨在发现和快速定位各种γ暴,全面测量和研究γ射线暴的电磁辐射性质。其搭载的四台科学载荷可以进行信息交互和传递,构成一个完整的γ射线暴探测仪器,具有多波段观测、快速机动、灵活操作及地面后随观测等功能。
在卫星互联网建设方面,中国航天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8月6日,“千帆”极轨01组18颗卫星升空,拉开了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序幕。此后,“千帆”极轨02组、03组卫星相继发射,形成了初步的区域网络覆盖。这些卫星具有离地较近、成本低、功耗低、覆盖广、时延低等优势,能够提供大带宽、低时延、高质量、高安全性的卫星互联网服务。
11月14日,中国还成功发射了“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填补了海洋动力卫星系列在海洋盐度探测能力上的空白。该卫星采用多种遥感器联合探测,能够全天时、全天候获取高精度全球海洋盐度信息,为海洋预报、海洋生态预报、极地海冰监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嫦娥六号任务的圆满成功。2024年,中国成功实现了从月球背面采样并返回地球的壮举,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嫦娥六号不仅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为后续月球探测及深空探测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还采集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月球样品,为科学家研究月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