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科学少年与诺奖得主同桌“涂鸦”,亲笔记录科学的种子如何发芽

   时间:2024-10-28 10:01:35 来源:文汇报作者:郑浩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迈克尔·莱维特小组与写的满满的桌布。

如果要用一个个具象符号勾勒连续七年在沪举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桌布是不容错过的关键词之一。从第一届论坛开始,这个被主办方寄予“自由的想象”寓意的特殊物件,就记录下论坛上一次次的灵感迸发,而每一届的桌布都被悉心珍藏。

今天(27日)一早,100位刚刚走出“科学第一课”的科学少年,又兴致高涨地走进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T大会“未来科学家桌布论坛”。他们围绕生命科学、智能科学、物质科学领域的三大挑战问题,与29位科学大咖一同开启了头脑风暴。整整一上午,只要灵感来“敲门”,年少的他们与年长的导师都可以拿起手边的笔在桌布上“涂鸦”,亲笔记录科学的种子如何发芽。

一张雪白桌布呈现出科学多样性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几乎参加了每一届桌布论坛,当他的小组成员还在略显拘谨地自我介绍时,他直接站起身,在桌布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单词“Diversity(多样性)”。这个小组的讨论话题是如何实现AI公平,构建人与智能机器和谐共处的未来。在莱维特看来,由于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但人类能够做到的公平是阻止出现最坏的情况。“如果一批人利用AI得到很多资源,而另一批人一无所有,这是我们要避免出现的情况。”他说。

有意思的是,莱维特所关注的多样性,在桌布论坛会场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初始设定”都是从一张桌子、一块桌布、三位教授、十来个学生开始,但一段时间后,不同圆桌的状态已大相径庭。

莱维特一桌,学生们都在听他侃侃而谈,桌布上写得满满当当;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丹妮拉·罗兹一桌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桌布上却还是雪白一片;2024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安德鲁·辛格尔顿一桌似乎就某个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桌布被写得“半满”……

桌布论坛的最后,时钟开始倒计时15分钟,每个小组都要派代表上台阐述观点。在人选安排上,10个小组也各显神通。推崇随机性的莱维特一组将指派的权力交给ChatGPT,它随机摇出一个数字,拿到这个数字的组员上台发言。2024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得主乔恩·克莱因伯格则践行公平原则,他将每位小组成员的发言亮点记录下来,用论文摘要的方式让人们对观点的“第一作者”一目了然。

一场热闹对话测出知识“零高差”

桌布论坛创立的初衷是打破台下台下的界限,让所有人都能畅所欲言。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则思考了桌布的另一层含义——如果同桌师生知识水平差距很大,还能像现在这样热火朝天地聊天吗?

姜雪峰(左)激发学生思考。

姜雪峰小组的讨论话题是如何让材料循环系统更高效,从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他发现,无论是讲到海洋塑料、气候变暖还是太空垃圾,同学们都能谈得头头是道,而且面对问题他们很直接,也很自信。比如,当他提到我们应该多使用纸吸管、环保袋来保护环境时,一位同学就表示,为什么不直接研究塑料降解技术,让塑料不再是一种环境危害呢?

“中国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知识掌握得太全面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职业健康系教授帕特里夏·西拉维尔连连感叹。当聆听完一位学生滔滔不绝地谈论无人驾驶技术,详细描述自己体验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感受后,她坦言在这个领域自己已经比不上这位学生了。

“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棒的事吗?”西拉维尔非常高兴地指出了这位同学的特长,她鼓励这位醉心于无人驾驶的学生要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多提好问题,因为科学的进步始于提出问题的人。

一句点拨就能打开年轻人的“脑洞”

“桌布论坛是我最期待的环节。”论坛举行之前,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褚诗语满怀期待。她觉得,得到一句来自大咖的点拨,或许就能打开自己的一个“脑洞”。

褚诗语与辛格尔顿讨论。

结果没有让她失望。圆桌上,褚诗语与辛格尔顿进行了细致深入的交流,在一个小细节上谁也不肯退让,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论坛后,褚诗语对辛格尔顿赞不绝口,“他研究中的一个细节点燃了我。”

褚诗语忍不住与记者分享她的收获:“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基因归为两类:好基因与坏基因,但是辛格尔顿的研究告诉我们,有些晚年会造成疾病的‘坏基因’,早年常常是帮助人们抵御疾病的‘好基因’。对于基因的好坏,我们应重新认识。”

“不愧是‘最强大脑’。”从辛格尔顿身上,褚诗语能感受到一种一眼看出关键问题的能力,或许正是这种所谓的“科学直觉”,才使他们在千百条科研路径中找到通往成功的那一条。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舒琪媛静静听着乔治·斯穆特唠了许久的“家长里短”。她印象最深的是斯穆特也有“任性”的一面。身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他,非要参加生命起源的小组讨论,原来他家里有多位从事生物学研究的人,他自己也对生物学很感兴趣。至于他是如何拿到诺贝尔奖的,斯穆特说这要归功于他的团队。 “现在提到诺贝尔奖得主,我会觉得像爷爷一样亲切。”舒琪媛说。

与莱维特的交流给了深圳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古宗霖另一个看待AI的视角。他说:“我觉得AI是一种工具,但莱维特说他把AI当做朋友一样看待。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但换一种视角也不错。”

作者:沈湫莎

文:沈湫莎 图:袁婧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