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运盐河畔姜半街

   时间:2024-10-24 07:01:29 来源:封面新闻作者:吴俊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运盐河畔姜半街

□彭伟

“七月十九日,卯时,听鸡声,始有吴竹林及生粟、小角豆等。巳时,大使牒到来……午时,到临河仓铺。”

几近1200年前,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法,从我的家乡——苏中如皋登陆,沿串场河、运盐河前行,途经丁堰,录此乡间风物。“临河仓铺”正是运盐河畔的丁堰闸:“通州分司诸场盐出口之总路。”历经千年变更,如今丁堰已成老镇,仿佛运盐河畔一方“蒙尘遗印”。自西向东的运河,傍着老街,奔向大海。两边修竹茂林,河水浩浩汤汤,仿佛流动的古印边框;水边的运盐码头、石柱,又如生动的白文印款——丁堰老街,因水而生,因盐而富。至于朱色印文,则是那条盛于明清两朝的老街——彼时姜氏,人丁兴旺,生意兴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老街由此得名“姜半街”。

一个暮秋的阴天,张祝茂老人引着我走进了昔日的“姜半街”。明朝中叶,姜氏先人卜居丁堰。螽斯蛰蛰,瓜瓞绵绵,时至清代,丁堰老街居民多为姜姓族人。他们开设糟坊、油坊、粮行、布店等,服务过路的盐商、船夫。饱经时代的风雪,又过历史的秋冬,街中的姜家古宅,仅余东西两处。

瞥过一盆绿叶里挂坠火红果子的枸杞树,踏过几弯古巷中绽开粉紫花儿的老水泥路,我随张老进入姜家东宅。这座清代古建,一字排开,共有三间:中间敞厅,两边厢房。敞厅前有座小天井。天气阴沉,少了晴日斑驳的阳光,东宅仿佛拉开了朦胧的历史帷帐,让伫立在院中的我窥尽了这座古建的气韵——融海盐的咸气、商家的富气、文人的雅气于一身。我昂头仰望,屋子高处的雌毛脊尖尖翘起,舟形似的;四根瓦条疏密平行,水纹似的:其间又有缀入黑瓦中的白石灰,恰巧空中飘来西风秋雨,那屋脊仿佛是在风雨中前行的运盐船。我凝视着上下三层的瓦当:弧长形的花寿纹,扇形的猫儿脸,半圆形的网格鱼儿,可谓美有形,意无尽——住家的安康长寿,基于无鼠无疫,有鱼有财。透过薄薄的雨帘,敞厅的四扇棕红色门窗连体板门,氤氲出古画似的韵味。屋檐里的鱼头形穿枋头,还有门柱上对称的鱼尾状连楹,仿佛是古画上的起首章,笺注着主人的富裕少不了大海的馈赠。我进入屋内,不禁喟叹:古色古香——头上黑砖大、黑梁粗,脚边青石亮、青叶美,还有梁下斗栱刻着一条条栩栩如生的大鱼。

大鱼小鱼,入木入瓦,无不是丁堰人因水而生、因盐而富的因缘。

如果说姜半街的富裕,始于白盐运输;那么姜半街的兴旺,续于明白事理——重视教育。我怀着敬慕的心境,走进社学巷——300余年前丁堰设置的第一所教育机构及近代的师范传习所旧址都在这条陋巷中。姜氏西宅,计有三间,也在巷中。推门而入,两大一小的房间内,徒穷四壁,仅见黑色的梁柱及少许斗栱。踩过门前的石阶,盯着眼前的白墙,我想起了秀才姜煌的书斋“凤上白石堂”也在老街上。正是在那寒碜的斗室里,他与两淮盐运司丞冒致中后裔的交游传佳话——冒吉士向好友姜煌出示其父冒雨生所绘《戏图》,姜煌写下一副长联:

极欢娱认作好戏,极悲凄认作苦戏,是假戏不是真戏,早被看戏人冷眼旁观,正轰天锣鼓喧阗,总料定终须散戏。

最热闹莫如开场,最寂寞莫如收场,有上场即有下场,纵教登场者抚心自问,这蓦地衣冠炫赫,也无非偶尔排场。

姜氏古建的败落,如联所言,终有散时。我心有不甘,脸有不快。张老慰藉我,言及丁堰已入选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古建将得到保护,镇志将得到续修。

我推门而出,恰逢雨过云去,眼前忽亮,心中豁然:家族的盛衰,是不可避免的。但白墙黑柱的古建、白纸黑字的镇志,无不永恒地蕴藏下姜半街悠久的白盐文化。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