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8日消息,在探索《道德经》与企业管理的深度关联时,海尔集团创始人、董事局名誉主席张瑞敏分享了他独到的见解。近日,张瑞敏与复杂经济学创始人布莱恩·阿瑟教授、北京大学胡泳教授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围绕《道德经》的智慧展开了探讨。此次对话由主办方授权,现将核心内容分享给商业瞭望塔的读者,以期引发更广泛的思考与讨论。
张瑞敏表示,他研读《道德经》已有近四十年,期间翻阅过多个版本和注解,但他主要从企业管理的视角来解读这部经典。“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认为自己可能是少数从企业管理角度来解读《道德经》的读者之一,其管理实践的时间几乎与研读《道德经》的时间一样长。
据ITBEAR了解,张瑞敏对于《道德经》与企业管理的关系,总结出了三个核心心得:如何认识“道”、如何以“道”为指南来设计经营之道,以及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追寻“道”。他详细解释了“道”的两条规律——有无相生和物极必反,以及得道的两个条件——为道日损和无为无不为。这些理念不仅源于对《道德经》的深刻理解,也融合了西方哲学的思考。
在谈到“道”的规律时,张瑞敏引用了《道德经》第四十章的内容,解释了“有无相生”和“物极必反”的含义,并通过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和技术创新为例,阐述了这两条规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体现。他强调,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的规律,企业的发展亦是如此。
关于得道的条件,张瑞敏指出,“为道日损”是必要条件,意味着要摒弃不符合“道”的知识,追求“无知之知”。而“无为无不为”则是充分条件,强调领导者应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智慧,实现自我价值。他以海尔的实践为例,说明了“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如何体现了这一理念。
在经营之道上,张瑞敏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企业应创造一个公平的平台,让员工自由创新,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他进一步解释了“无为的机制”、“无为的赋能”和“无为的验证”,这三个层次体现了公平性、升华性和永恒性。
最后,张瑞敏强调了以“自以为非”的心态来追寻“道”的重要性。他认为,企业不应自以为是,而应不断自我否定,以适应时代的变化。这正是海尔所倡导的“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理念的体现。
通过对《道德经》的深入解读,张瑞敏不仅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不断追寻“道”,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