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3000多年前的将军古墓,出土一件前所未见之物,最终专家揭开谜题

   时间:2024-08-24 16:49:38 来源:大力财经作者:苏婉清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00年的12月,在安阳发现一座殷商时期的墓葬,当时对它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发掘。经过发掘,这座墓葬逐渐显露出来它的轮廓,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其中陪葬品仅玉器就多达200多件,还有10个殉葬人,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世人昭示着墓主人曾经尊贵的身份。

除了玉器意外,在墓葬中还有多件青铜器出现,其中包含了很多青铜大鼎,还有一些和大鼎配套的青铜器——毕。这个毕类似今天我们用的笊篱,有的类似于铲子,有的形状像一个勺子,还有的像叉子,形态各有不同。

“手形器”与“毕”

除了这些以外,在这座墓葬中还发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青铜器,是一只“右手”形状的青铜器,柄部空心,有木质残留,说明这件“手形器”曾经不是单独使用,曾经被安置或者接到一个木质手柄上。要知道,殷商的墓葬已经发掘了上万座,但是这样的“手形器”却是前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青铜器,一时间,它的作用成为了考古专家们热议的话题。

初见这种青铜器,部分专家的第一反应,认为这件“手形器”可能是一个类似“笊篱”的器物,可能是一种墓主人特殊制作的一种“毕”。

“毕,状如叉,盖为其似毕星取名”

这个毕,一般与大鼎配套使用。鼎在古代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煮肉,而毕则是用于捞取肉食的器物。专家认为这只“手形器”是一种“毕”,正是出于墓葬中出土了很多青铜大鼎和毕的考虑,认为这只“手形器”是墓主人私人定制的款式而已。这种猜测固然看似合理,但是却没有直接的证据,而且,手形状的毕根本不利于捞取肉食,如果墓主人不是变态,为什么要做成手形状,用“手形器”的毕去捞取的食物,太影响食欲了。

古代休闲器具?

有的专家则认为,这个“手形器”可能是一种休闲用具,比如说痒痒挠。这也是一种可行的猜测,但是概率也不高,毕竟这样的“手形器”抓起来不舒服不说,而且青铜材质的痒痒挠贴在身上,夏天还好,冬天可能会太凉了。从墓葬来看,墓主人身份显贵,社会地位极高,他完全可以用婢女服侍,或者用其他材质制作一个痒痒挠,用这么笨重不实用的青铜器痒痒挠,实在是不符合常理。

将军携带的武器?

也有的专家认为,这只“手形器”可能是一个暗器。在我国古代,判官笔,飞爪之类的武器数不胜数,一位将军身边有一只这样的“手形器”武器十分合理。“手形器”武器说也很难站住脚,毕竟这样的一个被打磨的“手形器”,怎么看也不是杀人的利器,如果真是武器,至少应该拥有锋利的特性,这样才更容易伤敌,而且在古代的爪形武器中,大多都会设置锋利的倒钩,而这只“手形器”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祭祀的器物?

无独有偶,在阿拉伯半岛曾经也发现过一只铜手,那只铜手与墓葬中的“手形器”有很大区别,“手形器”的尺寸明显是缩小了比例,类似于小孩子的尺寸。而阿拉伯半岛发现的铜手则是成人手臂一比一大小的比例制作。

在阿拉伯半岛铜手被发现以后,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这只手是一种高度还原真实的铜手,它的上面刻有铭文,记载了与铜手使用有关的信息。

“希尔汉姆的儿子BanuSokhin牺牲了他的右手以保护他的神Tarab。妈妈,在萨法的Ducabrate神庙供奉,以祈求好运。”

显然,这只铜手是用于某种祈福或者祭祀之用,这一点在铜手上的铭文中就可以有所发现。

那么,54号殷墟墓葬中的“手形器”是否也是一种祭祀用的器具呢?专家们也朝着这个方向进行了研究,经过仔细的推断,在“手形器”上并未发现有任何关于祭祀的特点,因为这只“手形器”上面没有任何铭文,只有简单的花纹,也没有体现出任何祭祀的特点。

专家揭开谜题

在多位专家热议之后,依然没能得出一个服众的说法。随着墓葬的继续发掘,考古专家们意外地发现,墓葬的主人骨骼依然保存的相对还算完整,至少可以看出整体的轮廓,还根据骨骼做了实验分析,得出墓主人的年龄只有35岁,很有可能是武丁时期的一位高级将领,他的名字也根据墓葬中的记载得出,名为亚长。

这些信息的确定,加快了发掘的进度,在移动亚长骨骼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亚长生前可能在战争中造成了残疾,他的右臂是一只断臂。这一发现,给考古学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是不是这只“手形器”不是什么器物,而是亚长的假肢呢?

秦将李牧“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战国策·秦五·文信侯出走》

从《战国策》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秦将李牧就已经有了制作假肢的记载,也就是说,亚长很可能也和李牧一样,为了避免“死罪于前”,而制作了一个假肢。

这也就能解释通,为什么在大量的殷商墓葬中,并没有大量发现“手形器”的原因,因为这种“手形器”是亚长为了自己订制而成,只适合自己使用,并非是在殷商时期普遍使用的一种器物。“手形器”出现,专家也连连声称“前所未见”,它的用处更是开创了考古界全新的历史。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