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08年,浙江村民翻修鸡窝,考古队得知后兴奋赶到:终于等到了

   时间:2024-08-15 14:03:36 来源:陈城作者:李娜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08年,有一位祖祖辈辈生活在浙江嘉兴市王江泾新桥村的顾店桥旁,且在此地已有上百年家族史的农民钱新观给嘉兴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打了一个电话,告知他们自己打算将自家鸡舍翻新。

鸡窝

而听闻这件事的考古队也很快表现得异常激动,要知道他们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已经有十几年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考古队会给予一个普普通通的鸡舍如此高度的关注?原来啊,就在钱家的鸡舍下面,埋藏着清代官员——两广总督陶模的墓碑。

那么,陶模是谁?他的墓碑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这其中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晚清陕甘总督陶模

陶模,字方之,浙江嘉兴秀水县人,历经同治、光绪两朝,是清朝末年的名臣。

1835年,陶模在嘉兴一户普通人家中降生。同治七年,陶模考取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以后,陶模的仕途可谓是一路生花、一帆风顺。

同治十年散馆后,按惯例陶模应被授予知县。当时恰逢江苏县令一职空缺,选任的一位吏部官员告知陶模:“江苏善地,某县腴缺,如以五百金相畀, 即可选授,否则甘肃瘠区,亦出一缺,舍彼即此矣!”

但陶模当年家境贫寒,无钱可贿;且他认为国家选才自有定夺,若该当选为江苏知县,无需贿赂也能获选,就没有再理会官员说的这句话。结果因未行贿,陶模被选授为甘肃文县县令。文县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汉族和藏族长期杂居,自然环境恶劣,地方贫瘠。

鉴于当地情形,陶模到任后,刻意俭省,且上任便废除了以前官员盘剥百姓的苛政。清理了一些长期困扰百姓的宿刑,打击不法之徒。在他的治理下,文县境内盗风顿熄,百姓安居乐业,他也由此收到了系列好评。

同治十二年,陶模调任皋兰知县。在着力恢复经济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社会风气。

光绪元年(1875)冬,陶模升任秦州直隶州知州。那时,天降大旱,陶模当机立断拨出公款,并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积蓄加俸禄共4万两,在当地设立粥厂、修建养济院、发放抚恤金、减免税收以救济灾民,同时他还兴修水利,广栽树木。

他的义举拯救了百姓也美化了环境,秦州百姓感念其德,为其建立了生祠,陶模得知后,立即派人予以撤除。但人们尊敬他,亲切地称呼他为“陶公堤”。

清代官员(非陶模)

陶模自同治十二年进入甘肃到最后离开西北,间隔二十余年之久。任职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地方豪强、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举办民生工程。这为文县和秦州地方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对此,清廷充分肯定其治理甘肃的政绩:“秉性忠诚,清勤练达。由庶吉士起家县令, 在陕甘边境二十余年,抚绥培养,吏畏民怀。”

光绪十年,他被调往甘肃任按察使,次年擢直隶按察使、十四年被调往陕西任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

在西北时,陶模更是将他出众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爱民如子,受到了西北人民的追捧热爱;他政绩卓著,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重视。就这样,他的官越做越大。

光绪十七年至光绪二十六年,由于当时新疆民族问题重重,左宗棠便请奏将陶模调往了新疆。

担任新疆巡抚期间,陶模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政策:减轻田赋,团结各族人民,换来新疆边城的一片安宁。

对外他寸土不让,誓死守护民族气节。1891年底,英国在不信任俄国与中国态度的前提下,抢先占领了现在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坎巨堤。

坎巨堤事件使帕米尔交涉走向了复杂化,使“三国勘界”的设想破产了。

刚赴任新疆巡抚的陶模就面临着这个棘手的难题。如何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有效地遏制俄、英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他“审慎持重,相机因应”,展现出他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的智慧。

在英国和俄国先后侵占我国领土坎巨提和巴尔鲁克山后,陶模据理力争地与两国交涉,最终没有使得国土沦丧。

陶模后被调去广州,出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

而广东作为清末的革命发源地,新思想层出不穷!身在此地,陶模感受到了强烈的革命气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中国想要强大,除了学习还要开放。为此,他上奏清廷,派吴稚辉赴洋留学,为晚清求得自强的机会!

陶模能力出众,许多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都表达了对陶模的赞赏。左宗棠曾向皇帝上奏夸赞陶模“治行第一”。晚清政要人物翁同龢也指出:“陶子方模,操守好,能恤民隐。”民国著名的民主人士马叙伦也评价说:“方之先生由翰林散馆,得知县,历任西陲,递升至两广总督,为清末循吏之冠。”

的确,陶模是个清正廉洁且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他所到之处,便是民心之所向。只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还是于1902年九月病逝于广州,享年67岁。后晚清政府为表彰其功勋卓著,追封其为太子少保,并将其厚葬在了嘉兴郊区荷花乡顾店桥。

陶模遗址

陶模作为清末极有威望的官员之一,其墓地遗迹具有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而这也就是考古人员异常兴奋的原因所在。那么,陶模的墓与钱新观又有什么关系呢?

据鸡舍主人钱新观回忆:大概一百多年前,老钱的祖上成为了陶家的佃户,租种陶家的土地,并把家也安在这里。

而陶模死后,他的墓就在田中央,并排有3座,其中最大的一座墓便是陶模的,墓西面还有7间房子,里面曾住着守墓人。而他家鸡舍下的大石碑原本立在距离墓地大概20米远的地方。

老钱说:“石碑高2米多,宽1.5米,厚1米左右,碑上还刻了上千字,但不知道写了些什么。”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一场台风刮倒了这座大石碑。

后来,受到运动的波及,陶模的墓被人给挖了出来。直至此时,人们发现墓里共有3口棺材,分别躺着陶模和他的两位夫人。陶模穿着官服,两位夫人皆是凤冠霞帔,但墓内空空如也,并无陪葬,而坟墓中的石碑则被统统拉了出来。

据史料记载,陶模的墓葬中一共有7块墓碑。五大两小。嘉兴市博物馆副馆长方国权说:“陶模是清代地方官员中级别最高的,如果他的石碑出土,上面的碑文将对研究当时的人文历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因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寻找陶模墓葬中的那些石碑,可惜那些当时找到石碑的人对文物没有什么概念。

最后,只知两块小的石碑被两名下乡知青拿走了,一块大的被人拿去做了桥板,后来掉入河中不见了,两块大的不知去向,还有一块大的如今在市博物馆内。

而墓外最大的那块石碑被大家合力抬到附近丢着,现在埋在钱新观家的鸡舍下面。而当钱新观被考古队找到,并得知这块大石碑具有极大价值时,已经是1999年了。

后来,老钱与工作人员商量以后,统一决定互留联系方式,等到鸡舍翻新之时,便是石碑的出土之日。

时间来到了2008年,随着鸡舍的翻新,考古队等来了他们一直期盼着的一通电话,这块历经百余年沧桑时光的石碑终于重见天日了。方副馆长说:陶模是嘉兴的名人,也是嘉兴市区古代出过的最大的官,这块大石碑对研究陶模以及当时的历史都非常有帮助。

寻访陶模后人

但是,要进一步了解陶模,也许打听其后辈的相关消息会有收获。为了找到陶模的后人,2008年墓碑出土以后,当地媒体就迅速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同时还留下了电话号码,希望能有知情人士提供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打听,人们最终找到了陶模的曾孙陶诚宜先生。据他介绍,他的祖父是陶模的第二个儿子,祖父还分别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

当时的陶诚宜先生已有八十高龄,他须发花白,但精神很好,谈话中时常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据陶老先生表示:他在北京出生,于抗战时期跟随父母流亡到四川,战争结束后回归嘉兴,最后在市图书馆古籍部工作并度过了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时光。

陈老先生爱好读书看报,他有一本跟随他多年的笔记本,上面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有文字,也有剪纸。

提到陶模之墓时,陶诚宜先生表示他只曾听家里长辈提到过它的大体位置,而详细信息也是在看到报纸刊登后才得知的。陶模喜欢写作文章,在西北地区人们还发现了陶模的文章《陶勤肃公奏议遗稿》。

陶老先生的祖父和父亲也同样从事文字工作,可见陶模的后人继承了他对文字的热爱。陶诚宜先生于2014年去世,留下一份千余字的工作总结,记录了他在图书馆的工作成果和对待工作的兢兢业业。

在拜访陶诚宜先生之后,也传来了疑似陶模另一位后人的消息。透露该消息的是一位84岁高姓先生。这位先生曾于1956年被调去新塍中学任教,他记得当时班上有一个名为陶荷生的学生。

作为班主任的高老先生去他的家里进行家访时,惊奇地发现这名学生的家外表富丽堂皇,里面却陈旧不堪,坐落于王江泾一个叫大陶村的地方,并且附近还有个小陶村。

出于好奇,高老先生便问起了这名学生的家世,陶荷生回答到:“我家里祖上做过大官,地位很高,只不过到我们这一代就没落了。”由此人们大胆推断,陶荷生所说的这位先祖,十有八九就是陶模。

只是了解到的消息实在是太少了,线索到了这里也就中断了。并且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要找到陶荷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不过,不论之后还能不能收获陶模后代相关消息,专业人士对陶模人物的还原一直都还在继续。相信未来有一天,我们一定能看到一个清晰完整的答案。

尾声

历史资料的记载加上考古队专家的不断探索,最终使得历史人物——一代清官陶模生动而又真实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我们看到了他的墓碑,听过了他的故事,并十分敬佩他这样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官员。

陶模一生兢兢业业为国为民,直到晚年重病缠身之时,他都没能放下对国家的牵挂,他还曾对幕府中人直言 :“中国终不可以不革命 !”。

陶模期盼可以改变现状,重振朝廷。然而,这一切终是没能实现。陶模病故九年后,所预见的革命如飓风而至,清王朝的统治就此走向灭亡。

参考资料:

关晓红.陶模与清末新政[J].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2003.

赵维玺.陶模治理文县、秦州述论[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6,(第五期).

郭院林,焦 霓.慎筹边备预弥衅端 ——清末新疆巡抚陶模应对坎巨提事件的政治智慧[J].超星期刊,2010,(第十期).

叶 歌.陕甘总督陶模在西北地区的经济设施建设工作[J].科教导刊,2018,(第十六期).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