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浙江宁波鄞州横溪栎斜西山墓地考古发掘简报

   时间:2024-08-15 09:08:38 来源:叨叨三国事儿作者:胡颖编辑:瑞雪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浙江宁波鄞州横溪栎斜西山墓地考古发掘简报

卜汉文王光远兰博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栎斜西山墓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栎斜村西北一侧的西山上,墓葬年代从东汉—三国时期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墓葬数量最多。此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墓葬114座,其中东汉—三国时期墓葬有5座、两晋时期的墓葬有3座、南朝时期墓葬有7座、隋唐时期墓葬有3座、明清时期墓葬有96座,出土少量遗物。该墓地使用时间长,墓葬数量大、类型丰富,为研究宁绍平原乃至浙东地区汉晋墓葬的分布规律、墓葬形制、墓室构筑、墓砖烧造等方面提供了新材料,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数量较多、特征明显的明清墓葬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东南沿海明清时期明清丧葬制度、习俗的认识。

关键词:栎斜西山墓地;东汉—三国时期墓葬;明清时期墓葬

2021年3月~6月,为配合鄞州区看守所及拘留所新建项目地块基本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在前期考古勘探的基础上对栎斜西山墓地的多座古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将栎斜西山墓地发掘收获简报如下:

一、地理环境及墓地概况

栎斜西山墓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栎斜村西北300米的西山坡上,东北距宁波市区约15公里。遗址中心点经纬度为东经121°36'19"、北纬29°44'8"(图一)。墓地位于山坳地带,西、南、北三面环山,地表原为茶园及毛竹林,海拔高度17~50米,大部分墓葬位于山坳内南北向的山坡及坡前平地上。

图一 栎斜西山墓地位置示意图

此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墓葬114座,年代从东汉—三国时期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墓葬数量最多。早期墓葬多位于山坡中部,明清时期墓葬相对位置偏低,位于坡前地(图二)。栎斜西山墓地的墓葬遭到严重盗扰及后期生产活动破坏,均有不同程度的垮塌,保存状况差,出土随葬品较少。

图二 栎斜西山墓地墓葬平面分布图

二、东汉—三国时期墓葬

东汉—三国时期墓葬共有5座,均为竖穴券顶砖室墓。整体平面呈“凸”字形或长方形,墓室和甬道呈长方形,设有排水沟。墓壁垒砌方式分为“四顺一丁”式和平砖错缝垒砌两种。墓砖上多有模印纹饰,有钱纹、几何纹及凤鸟纹等。由于遭到盗扰及晚期生产活动破坏,墓葬均有不同程度的垮塌,墓室填土中出土少量随葬品。现以M52、M54为例作介绍。

(一)墓葬形制

M52位于西山西坡中心位置,坐西朝东,凿岩为穴;砖室券顶,券顶破损严重,保存状况差。该墓葬平面呈“凸”字形,由墓室、甬道和排水沟三部分组成,墓向90°(图三、图四)。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内长4.9、宽2、内高2.66米;墓室铺底砖以单层砖呈席纹状平铺,铺底砖下即基岩,葬具及人骨架已不存;后壁与两侧壁以两排砖砌于铺底砖之上,以“四顺一丁”的方式垒砌,高1.44米处起券。甬道平面呈长方形,残长1.4、宽1.2、残高0.34米;铺底砖以单层砖呈席纹形状平铺,两侧壁以两排砖起砌于铺底砖之上,起券高度不明。封门砖已不存在,排水沟已毁坏殆尽。该墓的墓砖正面和侧面有五铢钱纹和几何纹等模印图案(图五)。墓砖有两种规格,其中长方形条砖长39、宽20、厚4.7厘米,梯形砖长40、宽13~20、厚4.6厘米。该墓遭到严重盗扰,墓室填土中出土石黛板1件、耳杯1件。

图三 M52剖面示意图

图四 M52全景(东西向)

图五 M52墓砖拓片(部分)

M54位于西山西坡中心偏高处,坐西朝东,凿岩为穴;券顶砖室墓,券顶保存相对完整。墓室前端的挡土墙暴露出地表,与墓室联结处有1处直径约70厘米的圆形盗洞。该墓葬平面呈“凸”字形,由墓室、甬道和排水沟三部分组成,墓向87°(图六~图八)。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内长5.14、宽2.4、内高3.1米;墓室铺底砖以条形砖横竖交错平铺而成,铺底砖下有两层平铺条形砖,为砌排水沟所用,葬具及人骨架已不存;后壁与两侧壁以两排砖砌于铺底砖之上,以“四顺一丁”的方式垒砌,高1.92米处起券,墓室与甬道结合的顶部有扇形挡土墙。甬道平面呈长方形,内长1.82、宽1.34、内高1.68米;铺底砖以条形砖横竖交错平铺一层,两侧壁为双砖错缝平铺,高0.94米处起券,甬道顶部外端亦有挡土墙。封门砖以单砖呈“之”字形叠砌,仅残存部分。排水沟从墓室后壁底部中间起铺,略向下倾斜外延,长12.24米,内宽11、深10厘米;两侧沟壁均为两层顺砖平铺,再以横砖平铺覆盖沟壁,横断面呈“Π”状。该墓的墓砖正面和侧面有五铢钱纹、凤鸟纹和几何纹等模印图案(图九)。墓砖有长方形、梯形、楔形三种规格,其中长方形条砖长41、宽20、厚5厘米;梯形砖长40厘米、宽12(20)、厚4.5厘米;楔形砖长42、宽20、厚4.5~7厘米。该墓遭到严重盗扰,墓室填土中出土16件随葬品,无明显摆放规律,分别为:陶灶1件、陶甑1件、陶盆1件、陶罍1件、瓷托盘1件、多管瓶1件、瓷罍1件、铜镜2件、铜钱3枚、银环2件、棺钉2件。

图六 M54平剖面示意图

图七 M54全景(俯拍)

图八 M54全景(东西向)

图九 M54墓砖拓片(部分)

(二)出土遗物

东汉—三国时期墓葬共出土遗物25件,有陶器、瓷器、铜器、银器、铁器等,主要为日用陶、瓷器。

1.陶器 4件。均出土于M54,器型有灶、甑、盆、罍。

陶灶 1件。标本2021NYLXM54:1,绿釉红陶。平面呈前窄后宽的船形,灶面平整,上设两个近圆形灶眼。前端开有拱形灶门;后端呈圆弧状,上设有圆形的烟道孔。灶面和灶身大部饰浅绿色釉,内无釉,施釉不及底。高14、长33.5、前宽11.5、最宽处22.5厘米,前灶眼直径9.8、后灶眼直径10.8、烟道孔直径2厘米(图一〇:1、图一一)。

图一〇 M54出土陶瓷器

1.标本2021NYLXM54:1 2.标本2021NYLXM54:4 3.标本2021NYLXM54:3

4.标本2021NYLXM54:5 5.标本2021NYLXM54:2 6.标本2021NYLXM54:7

7.标本2021NYLXM54:6

图一一 2021NYLXM54:1

陶甑 1件。标本2021NYLXM54:2,残,绿釉红陶。侈口平沿,沿上有一圈凹槽,腹中部略外凸,底微凹,残留两孔。口沿至近底部处施浅绿色釉,有部分脱落。口径10.4、底径8、孔径0.5、残高9厘米(图一〇:5)。

陶盆 1件。标本2021NYLXM54:3,绿釉红陶。侈口方唇,宽沿,硬折腹,下腹弧而斜收,内底微凹,饼形假圈足。方唇中间有一道弦纹,口沿上部饰两圈弦纹夹水波纹,上腹底部饰两道弦纹,下腹部饰三道弦纹。饰墨绿色釉,外底无釉。高10.4、口径28、底外径12.2厘米(图一〇:3、图一二)。

图一二 2021NYLXM54:3

陶罍 1件。标本2021NYLXM54:4,残,印纹硬陶。平沿,沿上有一圈凹槽,短束颈,颈部有一圈凸棱,宽弧肩,底微凹。肩部饰水波纹和两道浅凸脊,腹部拍印斜方格纹夹篦纹。残高29.2厘米、下腹部厚约1.2厘米、底厚约1.4厘米(图一〇:2)。

2.瓷器 7件。大部分为M54出土,器型有托盘、多管瓶、罍、灶、罐、耳杯。

瓷托盘 1件。标本2021NYLXM54:5,残,敞口,浅斜腹,平底,矮圈足。残存盘面刻划两组同心圆夹水波纹。灰白胎,胎质细密,盘内饰墨绿色釉。高3.4、口径32、底径30.2厘米(图一〇:4、图一三)。

图一三 2021NYLXM54:5

多管瓶 1件。标本2021NYLXM54:6,残,仅存一管,应是主管。扁圆腹,中管与器身相通。灰胎黑褐色釉,胎质坚硬致密。口径5.2、孔径1、残高4.2厘米(图一〇:7)。

瓷罍 1件。标本2021NYLXM54:7,残,平沿,沿上有一圈凹槽;短束颈,颈部有一圈凸棱;宽弧肩,肩部饰水波纹和两道浅凸脊。腹部拍印块状斜方格纹。黄绿釉,灰白胎。残高7.8,壁厚约1厘米(图一〇:6)。

瓷灶 1件。标本2021NYLXM53:1,残,平面呈船形。灶面平整,上设两个圆形灶眼;前后壁已不存,后端圆弧状,设有一个三角形状的烟道孔。内外均施黄绿色釉,施釉不及底。高8.3、最宽处16.6厘米,前灶眼直径9.5、后灶眼直径9.5、烟道孔边长2厘米(图一四:1、图一五)。

图一四 M53、M54出土遗物

1.标本2021NYLXM53:1 2.标本2021NYLXM53:2 3.标本2021NYLXM52:2

4.标本2021NYLXM52:1 5.标本2021NYLXM53:3 6.标本2021NYLXM54:13

7.标本2021NYLXM54:14 8.标本2021NYLXM54:15 9.标本2021NYLXM54:16

图一五 2021NYLXM53:1

瓷罐 1件。标本2021NYLXM53:2,残。直口微外侈,圆唇,口沿下有一圈凹槽,广肩,圆腹,下腹斜收,平底微内凹。肩部堆贴对称双系,系面饰叶脉纹,肩部饰三圈弦纹夹水波纹。胎色灰白细密,施青绿釉,外部施釉不及底;内壁呈暗红色,仅口沿施釉。残高20.8、口径14.6、腹径12.2、底径14.2厘米(图一四:2)。

耳杯 1件。标本2021NYLXM52:2,残。椭圆形,敞口,口沿外有对称平沿耳,浅腹,平底。胎色灰白,胎质细腻,近底部以上施青绿釉,外底部无釉。口沿最大径12.1、最小径8厘米,内底最大径7.5、最小径4.6厘米,高3.8,壁厚约0.4厘米(图一四:3、图一六)。

图一六2021NYLXM52:2

瓷罐口颈 1件。标本2021NYLXM92:3,残,高束颈。外壁酱釉,内壁口沿以下未施釉。残高14.6、壁厚1.2厘米(图一七:3)。

图一七 M92出土遗物

1.标本2021NYLXM92:1 2.标本2021NYLXM92:2

3.标本2021NYLXM92:3 4.标本2021NYLXM92:4

3.石黛板 1件。标本2021NYLXM52:1,浅灰色,呈长方形,正面光滑,背面粗糙。残长6.8、宽4.6、厚0.55厘米(图一四:4、图一八)。

图一八 2021NYLXM52:1

4.建筑构件 3件。泥质灰陶,制作粗糙,均为残件。

瓦当 1件。标本2021NYLXM92:1,残,泥质灰陶,胎质粗疏。当面有人面纹,仅存人面上半部,椭圆形眼,弓形眉;当背较平,后接的筒瓦有部分残留。当面及当背外均涂一层白灰,大部分已脱落。当面直径12.5、边轮宽0.7~1.2厘米(图一七:1)。

板瓦 1件。标本2021NYLXM92:2,残,泥质灰陶,胎质疏松。凸面有绳纹及凸棱纹。长20、宽16、厚2厘米(图一七:2)。

筒瓦 1件。标本2021NYLXM53:3,残,泥质灰陶,胎质疏松。瓦舌与瓦身凹面交接处有一条凸棱。瓦舌长3、宽7.5、厚0.3~0.9厘米,瓦身残长14.3、宽11厘米,侧棱厚1厘米(图一四:5)。

5.银环2件,均出土于M54。

标本2021NYLXM54:13,银质环形。壁厚0.2、直径1.8厘米(图一四:6、图一九)。标本2021NYLXM54:14,银质环形。壁厚0.2、直径1.8厘米(图一四:7、图一九)。

图一九 2021NYLXM54:13、14

6.棺钉3件,均出土于M54,锈蚀严重。

标本2021NYLXM54:15,铁质,通体锈蚀。顶端呈蘑菇状,钉体为长方锥体。钉帽直径约2.7、钉身宽1.6、通长23.3厘米(图一四:8)。标本2021NYLXM54:16,铁质,通体锈蚀。顶端呈蘑菇状,钉体为长方锥体,钉体弯曲。钉帽直径约3.5、钉身宽1.3、通长22.3厘米(图一四:9)。标本2021NYLXM92:4,铁质,通体锈蚀。顶端呈蘑菇状,钉体为长方体。钉帽直径约2.7、钉身宽1.1、通长13.9厘米(图一七:4)。

7.铜镜2件,均出土于M54,仅残存部分。

标本2021NYLXM54:8,鎏金神兽镜,仅存部分镜缘。镜缘纹饰有两圈,以连珠纹间隔,内圈枝蔓龙蛇交缠,外区为缠绕枝蔓。缘外侧立面上有折线纹,每组折线纹内又有一条折线,与镜缘形成双三角纹。此镜版模精整,镜背纹饰鎏金,被绿锈遮盖。直径13.2、镜缘厚0.45厘米(图二〇:1、图二一)。标本2021NYLXM54:9,残,仅存部分内区,饰蝙蝠形四叶纹,可辨“三”等字,厚0.25厘米(图二〇:2、图二一)。

图二〇 M54出土遗物拓片

1.标本2021NYLXM54:8 2.标本2021NYLXM54:9 3.标本2021NYLXM54:10

4.标本2021NYLXM54:11 5.标本2021NYLXM54:12

图二一 2021NYLXM54:8、9

8.铜钱3枚,均出土于M54,为“货泉”及“五铢”钱。

标本2021NYLXM54:10,圆形方孔。背郭,钱文为左右对读“货泉”,篆体阳文,字体纤细。直径2.1、穿径0.7厘米(图二〇:3)。标本2021NYLXM54:11,圆形方孔。面郭,背部锈蚀,钱文为对读“大泉五十”,篆体阳文,字体纤细。直径2.6、穿径0.9厘米(图二〇:4)。标本2021NYLXM54:12,圆形方孔。背郭,钱文左右对读为“五铢”,篆体阳文,字体纤细。直径2.5、穿径0.9厘米(图二〇:5)。

三、两晋时期墓葬

两晋时期墓葬共有3座,均为竖穴土圹券顶砖室墓。整体平面有“凸”字形及长方形两种,墓室和甬道均为长方形,部分有排水沟。墓壁垒砌方式分“四顺一丁”式和平砖错缝垒砌两种。墓砖上多有模印纹饰,以钱纹和几何纹为主。由于遭到盗扰及晚期生产活动破坏,均有不同程度的垮塌,墓室填土中出土少量随葬品。现以M58、M101为例作介绍。

(一)墓葬形制

M58 位于西山东南坡,坐南朝北,砖室券顶墓,该墓被晚期利用,券顶残存少许(图二二、图二三)。墓室平面呈“凸”字形,墓向10°,内长4.14、宽1.5、残高2.2米。墓室后部设棺床,用单双砖交替呈席纹铺底,棺床外为单砖呈席纹铺设,葬具及人骨架已不存;后壁与两侧壁起砌于铺底砖之上,以“三顺一丁”的方式垒砌;后壁的下半部与两侧壁均作咬合状,后壁微弧,高1.38米处起券;甬道平面呈长方形,内长1.4、宽1.0、残高0.92米。以单砖呈席纹铺底,两侧壁起砌于铺底砖之上,以“三顺一丁”的方式垒砌,起券高度不明。封门砖有两列,内侧呈“之”字形垒砌,外侧单砖平铺而成。墓葬用砖有长方形和刀形砖两类,侧面部分有模印纹饰,可分为两种组合,其一为两组交叉斜线纹中间夹一枚钱币纹;其二为两枚钱币纹中间夹一组交叉斜线纹(图二四)。长方形条砖多呈淡红色,长36、宽18、厚5厘米;刀形砖长38、宽18、厚3~5厘米。部分墓砖有模印“永煕元年......”的字样。该墓被晚期利用,在填土中出土4件唐代瓷碗。

图二二 M58平剖面示意图

图二三 M58全景(北南向)

图二四 M58墓砖拓片(部分)

M101 位于西山东南坡,坐西朝东,砖室券顶墓,券顶残存少许(图二五、图二六)。该墓平面呈“凸”字形,墓向80°,内长4.44、宽1.5、残高2.2米。墓室后部设棺床,用单砖交替呈席纹铺底,葬具及人骨架已不存;后壁与两侧壁起砌于铺底砖之上,“四顺一丁”的方式垒砌;后壁的下半部与两侧壁均作咬合状,后壁微弧,高1.3米处起券。甬道平面呈长方形,内长1.5、宽0.92、残高0.68米;单砖交替呈席纹铺底,两侧壁起砌于铺底砖之上,以“三顺一丁”的方式垒砌,起券高度不明。封门砖呈“之”字形垒砌。墓砖多为淡红色长方形条砖,另有少量刀形砖,长方形条砖长33、宽14、厚4厘米;刀形砖长33、宽14、厚3~5厘米。部分墓砖侧面有模印纹饰,有两种组合方式,其一为两组交叉斜线纹中间夹一枚钱币纹;其二为两枚钱币纹中间夹一组交叉斜线纹。该墓遭到严重盗扰,墓室填土中出土铜镜残片1件,铜钱1枚。

图二五 M101平剖面示意图

图二六 M101全景(东西向)

(二)出土遗物

两晋时期墓葬出土瓷器、铜镜及铜钱共9件。

1.瓷器6件,器型有尊、唾盂和碗。

瓷尊 1件。标本2021NYLXM76:1,残,敞口,高颈,鼓腹,底外部微内凹。颈部饰弦纹,对称桥形耳,颈肩结合处和鼓腹处饰弦纹。灰白胎青釉,近底端未施釉。高11.2、口径8.5、腹径12.2、底径9.3厘米(图二七:2、图二八)。

图二七 M58、M76出土瓷器

1.标本2021NYLXM76:2 2.标本2021NYLXM76:1 3.标本2021NYLXM58:1

4.标本2021NYLXM58:3 5.标本2021NYLXM58:4 6.标本2021NYLXM58:2

图二八 2021NYLXMM76:1

唾盂 1件。标本2021NYLXM76:2,残,浅盘口,直长颈,斜肩,扁垂腹,假圈足,底外部微内凹。灰白胎青黄釉,通体施釉,釉面大部分已脱落。高12.2、盘口径12.6、腹径18.6、底径15.4厘米(图二七:1、图二八)。

图二九 2021NYLXM76:2

瓷碗 4件。标本2021NYLXM58:1,残,窄平沿,斜弧腹,矮圈足,内壁近底部有一周支钉痕迹。内外施黄绿色釉,釉面大部分已脱落。口径21、底径10.6、高6厘米(图二七:3)。标本2021NYLXM58:2,残,圆唇,斜直腹,环足(玉璧底)。淡黄色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面有脱落。口径14.6、底径6.3、高4.2厘米(图二七:6、图三〇)。标本2021NYLXM58:3,残,圆唇,口沿微侈,斜弧腹,宽矮圈足,内壁近底部有一周支钉痕迹。黄绿色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面有脱落。口径21、底径12、高5.3厘米(图二七:4、图三一)。标本2021NYLXM58:4,残,窄平沿,斜弧腹,矮圈足,内壁近底部有一周支钉痕迹。底部有矩形框,框内阴刻楷书“清”字款。内外施黄釉,釉面部分已脱落。口径21、底径10.6、高6厘米(图二七:5)。

图三〇 2021NYLXM58:2

图三一 2021NYLXM58:3

2.铜镜 1件。标本2021NYLXM101:1,残,方枚神兽镜。圆形,扁圆钮,圆钮座。内区主纹为高浮雕神兽纹,残有两神两兽绕钮排列,两神端坐,帔帛飘举,兽均侧身转头,躯体丰腴,间于两神之外。外区作半圆方枚及栉纹一周,半圆内有“T”形纹,方枚内各有一字。镜缘上铭文一周,因铸造太浅且通假、减少笔太多,难以辨识。通体漆黑,镜面玻璃光滢亮。直径12.4、缘厚0.4、钮径3、钮高0.9厘米(图三二:1、图三三)。

图三二 M101、M76出土遗物拓片

1.标本2021NYLXM101:1 2.标本2021NYLXM101:2 3.标本2021NYLXM76:3

图三三 2021NYLXM101:1

3.铜钱 2枚。标本2021NYLXM101:2,圆形方孔。背郭,钱文左右对读为“五铢”,篆体阳文,字体纤细。直径残长2.3、穿径0.9厘米(图三二:2)。标本2021NYLXM76:3,圆形方孔。窄轮,背郭,钱文左右对读为“五铢”,篆体阳文,字体纤细。直径残长2.2、穿径0.9厘米(图三二:3)。

四、南朝时期墓葬

南朝时期墓葬共有7座,均为竖穴土圹券顶砖室墓。整体平面有“凸”字形和长方形两种,墓室和甬道均为长方形,部分有排水沟。墓壁垒砌方式分“三顺一丁”式和平砖错缝垒砌两种。墓砖上多有模印纹饰,纹饰有绳纹、菱格纹、几何纹等几类。由于盗扰及晚期生产活动破坏,均有不同程度的垮塌,墓室填土中出土少量随葬品。现以M66、M77为例介绍。

(一)墓葬形制

M66 位于西山东南坡,坐西朝东,砖室券顶墓,券顶破坏严重。该墓平面呈长方形,由墓室和排水沟两部分组成,墓向85°(图三四、图三五)。墓室内长3.95、宽0.86、残高1.2米,铺底砖以单砖呈席纹平铺,葬具及人骨架已不存。后壁及两侧壁起砌于铺底砖之上,后壁的下半部与两侧壁均作咬合状;后壁及两侧壁为“三顺一丁”垒砌,高0.86米处起券,后壁中部有一小龛。封门砖已不存。排水沟从墓室后部的铺底砖之下起铺,略向下倾斜外延,残长190、内宽8、深5厘米;沟底和两侧沟壁均为单砖顺铺,并在两侧壁上横盖一层顺铺单砖,横剖面呈“立”字形。墓砖多为青灰色长方形条砖,长31、宽15、厚4.5厘米。部分墓砖正反面饰有模印菱格纹,侧面饰有两枚钱币纹中间夹一组交叉斜线纹(图三六:1~2)。该墓遭到严重盗扰,墓室填土中出土瓷碗1件、盘口壶1件。

图三四 M66平剖面示意图

图三五 M66全景(俯拍)

图三六 M66、M77墓砖拓片(部分)

1~2.M66墓砖拓片 3~4.M77墓砖拓片

M77 位于西山东南坡,坐西朝东,砖室券顶墓,券顶已不存,由墓室和排水沟两部分组成,墓向85°(图三七、图三八)。平面呈长方形,墓室内长3.6、宽0.88、残高0.9米,铺底砖以单砖错缝平铺,葬具及人骨架已不存。后壁与两侧壁起砌于铺底砖之上,后壁的下半部与两侧壁均作咬合状,后壁及两侧壁为单砖错缝平铺垒砌,侧壁起券高度不明。封门砖为双砖错缝平铺。排水沟从墓室后部的铺底砖之下起铺,略向下倾斜外延,残长160、内宽6、深5厘米;沟底及两侧壁均为单砖顺铺,在两侧壁上横盖一层横铺单砖,横剖面呈“立”字形。墓砖多为青灰色长方形条砖和刀形砖,长方形条砖长29、宽15、厚5厘米;刀形砖长32、宽15、厚3.7~5.6厘米。部分墓砖正反面饰有模印菱格纹,侧面有两枚钱币纹中间夹一组交叉斜线纹(图三六:3~4)。该墓遭到严重盗扰,墓室填土中出土瓷碗1件。

图三七 M77平剖面示意图

图三八 M77全景(俯拍)

(二)出土遗物

M66、M77共出土瓷器3件,器型有盅、碗、盘口壶。

瓷盅 1件。标本2021NYLXM66:1,残,直口,深直腹,高假圈足,外底内凹。灰白胎,胎体细密;近底以上施青绿色釉,釉层较厚,釉面光滑细腻,有细密开片,部分脱落。口径7、底径2.6、高5厘米(图三九:2、图四〇)。

图三九 M66、M77出土遗物

1.标本2021NYLXM66:2 2. 标本2021NYLXM66:1 3. 标本2021NYLXM77:1

图四〇 2021NYLXM66:1

瓷碗 1件。标本2021NYLXM77:1,敞口,深弧腹,假圈足。近口沿外侧处有一道弦纹。灰白胎淡青釉。口径9.3、底径4.6、高4.8厘米(图三九:3、图四一)。

图四一 2021NYLXM77:1

盘口壶 1件。标本2021NYLXM66:2,盘口已残,束颈,溜肩,鼓腹下收,桥形双复系,平底。器内壁轮制痕迹明显。红褐色胎,胎质较粗;青黄釉,器外施釉不及底,底部无釉,内壁颈部以上施釉;器表施釉不均,有鼓包突起,下腹部釉层部分脱落。残高32、腹径20、底径10、壁厚0.8~1厘米(图三九:1、图四二)。

图四二 2021NYLXM66:2

五、隋唐时期墓葬

隋唐时期墓葬共有3座,均为竖穴土圹券顶砖室墓。整体平面有船形和长方形两种,墓壁垒砌方式分“三顺一丁”式和空斗式两种。由于盗扰及晚期生产活动破坏,均遭受有不同程度的垮塌,未见随葬品。现以M103为例介绍其墓葬性质。

M103 位于西山北坡上,坐北朝南,券顶砖室墓,券顶及墓室南端部分已不存,方向315°(图四三、图四四)。墓室平面为船形,两侧弧形内收,内残长3.2、最宽处1.24、残高1.1米。墓室底部为双砖横、顺错缝平砌一层,底部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处各有三块丁砌排列条砖,葬具及人骨架已不存。墓壁起砌于铺底砖之上,自下而上以“三顺一丁”的方式砌筑3组,外侧砌出依柱,无壁龛;后铺设三层平砖,在平砖之上错缝平砌起券。青灰色长方形墓砖素面无纹饰,长27、宽13.5、厚2.5厘米。该墓遭到严重破坏,仅在墓底发现1片碎青瓷。

图四三 M103平剖面示意图

图四四 M103全景(东西向)

六、明清时期墓葬

明清时期墓葬共有96座,多为竖穴土圹石板墓和竖穴土圹砖室(石室)墓。墓室有单室,双室,多室(三、四室)三种,部分墓葬有白灰涂抹砖缝。由于盗扰及晚期生产活动破坏,均有不同程度的垮塌,出土随葬品较少。现以M28为例介绍其墓葬性质。

M28 位于西山南坡上,坐南朝北,竖穴土圹石板(石块)墓,有四个墓室,墓顶已残,方向225°(图四五)。墓室平面呈长方形,残长2.4,宽约3.88,高0.62米。构筑墓室时先以两块长方形石板铺于整个墓底,二石板间夹砌一列南北纵向条砖,在石板底部之上先建西侧2座墓室,墓壁以条砖错缝平铺砌筑,再利用西侧墓室东壁用块石砌筑东侧2座墓室。墓室所用石板均为长方形,规格有三种:砌筑南侧两墓室墓壁的石板长240、宽80、厚20厘米,铺设在南侧两墓室墓壁之下的石板长240、宽48、厚7厘米,砌筑北侧两墓室墓壁的石板长240、宽60、厚22厘米。墓室北侧有条形石板1块,应为祭台,该石板长240、宽10~40、厚约13厘米。该墓遭到严重破坏,葬具及人骨架已不存,未见随葬品。

图四五 M28平剖面图

七、初步认识

栎斜西山墓地共清理出114座墓葬,几乎所有墓葬都遭到盗扰及晚期生产活动破坏,保存状况差,出土随葬品较少。这批墓葬的随葬器物多出土于墓室填土中,无明显摆放规律,使得随葬品组合关系研究缺少实物资料,无法全面厘清。这些不利因素给墓葬分期断代、形制结构研究带来困难,同时也给深入了解栎斜西山墓地诸多墓葬的文化面貌及内涵造成不便。故只能从仅存墓室结构和部分出土遗物来管窥各个年代墓葬的特征和文化面貌。参考各墓葬的形制与出土遗物特征,确认东汉—三国时期墓葬有5座,两晋时期的墓葬有3座,南朝时期墓葬有7座,隋唐时期墓葬有3座,明清时期墓葬有96座。

以M54为代表的“凸”字形券顶砖室墓是东汉—三国时期的典型墓葬。这些墓葬规模较大,凿岩为穴,由墓室、甬道、排水沟3部分组成,随葬品以日用器物为主,另有少量模型明器,墓砖规整且纹饰多样。M54虽然遭到盗扰,但仍出土数件时代特征明显的随葬器物,“货泉”“大泉五十”等钱币和陶灶、陶甑等釉陶器,为墓葬的断代提供了标尺。M54出土陶灶与长沙地质局子弟学校1号墓出土东汉晚期的陶灶形制一致;陶甑与奉化中心粮库M6:1形制一致,发掘者将其年代定为东汉—西晋时期;陶罍的口沿形制和纹饰与奉化白杜南岙林场东汉时期的陶罍M169:3一致;同时结合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货泉”“大泉五十”等钱币特征,将其年代定位东汉晚期。M52、M53和M92位于M54所在的山坡下方,呈“品”字形排列,墓室规模、形制及墓砖尺寸、纹样有很高的相似度,所以将其年代顺延至三国时期。此外,不排除这4座墓葬为同一时期的家族墓地的可能,由于缺少墓志等文字材料及随葬器物等实物资料,家族墓地的其他情况无法进行拓展研究。

以M58为代表的券顶砖室墓年代为两晋时期,墓室和甬道均为长方形,部分墓葬设有排水沟,墓室内有砖铺棺床用来放置葬具,随葬品以日用器物为主。M58的墓砖上有模印铭文“永煕元年......”字样,而且该铭文砖出土在墓壁的多个位置,“永煕”是西晋第二位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59~307年)的第一个年号,结合两晋时期流行的“凸”字形的墓室的特点,可以将年代定在西晋时期;M101的墓葬形制、墓砖的材质和纹饰与M58完全一致,故将年代定为西晋时期;M76出土的黄釉唾盂和上虞驼山墓地出土的唾盂M10:1形制一致,青瓷尊与上虞牛头山六朝时期的青瓷小樽M6:2形制一致,所以将M76的年代定在东晋时期。M58的填土内发现了4件唐代的瓷碗,属于后期瘗埋现象,值得深入研究此类在同地区墓葬中亦有例证的现象。

以M66和M77为代表的券顶砖室墓年代为南朝时期,由长方形墓室、甬道组成,部分有排水沟,随葬品以日用器物为主。M66出土的瓷碗和小横山墓地M109:2一致,出土盘口壶也见于奉化乌鸦山墓地M4:1和小横山墓地M109:5,均有南朝时期的器物特征;M77出土的瓷碗也同样是南朝时期,所以将此一批墓葬年代定为南朝时期。

M103和M67是典型的船形墓,M38的墓壁呈空斗形,均是典型的唐代墓室构筑风格,所以将这三座墓葬的年代定在唐代。以M28为代表的竖穴土圹砖室石板墓及砖室(石室)墓,有多次构筑墓室的袝葬(合葬)现象,部分墓室一侧设有石板祭台,部分墓砖有白灰涂抹砖缝。结合宁波及周边地区已清理的墓葬和研究成果,确定这批墓葬的年代为明清时期。

栎斜西山墓地的使用时间长,墓葬数量大、类型丰富,但这批墓葬遭到严重盗扰,发掘材料全面性有所欠缺。汉晋墓葬出土陶器、瓷器、铜钱、铜镜等遗物及纹饰多样的墓砖,墓室规模、形制、墓砖尺寸及纹样等方面的延续变化较为明晰,为研究宁绍平原乃至浙东地区汉晋墓葬的分布规律、墓葬形制、墓室构筑、墓砖烧造等方面提供了新材料,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数量较多、特征明显的明清墓葬,丰富了东南沿海明清时期明清丧葬制度、习俗的认识。

附记:栎斜西山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为王光远;参加考古发掘的有王光远、卜汉文、田小冬、吴海涛、陈卓尔、夏可一、程起清;摄影测绘:田小冬、陈卓尔、夏可一;电脑制图:卜汉文、田小冬、吴海涛;拓片修复:田小冬、吴海涛、卜汉文。

执笔:卜汉文王光远兰博

原载《南方文物》杂志2024年第3期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