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波动加剧,科技板块显著回调,而具备防御属性的红利资产却逆势走强。自9月下旬以来,农业银行股价连续多个交易日上涨,累计涨幅超过20%,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港股内银股及煤炭板块也呈现上升态势,市场资金流向出现明显分化。
数据显示,10月以来科技主题基金普遍承压。截至10月23日,科创综指、科创50等指数出现不同程度下跌,电池、半导体等细分领域跌幅居前。受此影响,富荣信息技术混合C等基金区间跌幅超过12%,上百只产品跌幅超过7%。相比之下,红利策略基金表现稳健,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永赢中证红利低波ETF等产品收益均超5%,成为市场避险资金的重要选择。
资金流向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截至10月23日,红利ETF(510880)近20日净流入达6.25亿元,近5日净流入4.41亿元,流动性显著提升。同期红利国企ETF(510720)也呈现类似特征,20日净流入4.84亿元。中信建投研报指出,当前红利指数资金流指标处于年度低位,估值修复与资金回流潜力凸显。
投资者行为亦发生显著变化。稳健型投资者黄先生近期加仓1万元红利低波基金,使其今年组合收益率达10%。他表示,80%的权益仓位配置于红利基金,刻意回避沪深宽基及创业板资产。"这类基金波动小、分红稳定,符合长期持有逻辑",黄先生称。数据显示,红利指数通过定期吐故纳新,有效筛除了财务造假及长期不分红企业,为投资者提供安全感。
在资产配置层面,AH股红利资产呈现差异化特征。银河证券研报显示,港股通高股息指数近12个月股息率达6.15%,显著高于中证红利指数的4.58%。自2024年"9·24"行情以来,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全收益指数累计涨幅42.93%,远超A股同类指数。券商投资顾问建议,可将A股红利基金作为核心资产,港股红利基金作为卫星资产,通过差异化配置提升组合收益。
不过,港股红利基金投资面临税收门槛。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渠道需缴纳20%红利税,直接削弱实际收益。黄先生发现,通过QDII通道申购的港股红利基金红利税仅为10%,长期复利效应下收益差异显著。但目前QDII额度紧张,符合条件的基金产品较为稀缺。
香港市场红利ETF同样受到关注。港交所ETF峰会披露,当地上市的200余只ETF中,红利策略产品近期资金流入达140亿港元,占整体市场流入规模的37%。这类ETF通常按月派息,7只主要产品年化股息率约7%。恒生投资管理首席执行官Rosita Lee表示,产品覆盖香港本地及全球市场,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收益渠道。
市场创新方面,"备兑看涨期权ETF"逐渐增多。这类产品通过卖出期权获取权利金,在市场震荡期提供稳定收益。招商证券国际Patrick Shum指出,其优势在于风险分散,但市场大幅上涨时收益可能受限,下跌时亦无法完全对冲风险。他建议投资者关注分红频率、底层资产质量及运营便利性三大要素,根据现金流需求选择月度或季度派息产品,通过质量筛选提升收益风险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