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形机器人赛道:马斯克与Brett的不同路径,谁将笑到最后?

   时间:2025-10-24 09:31:3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人形机器人赛道上,一场关于“未来如何呈现”的竞争正在上演。2025年10月,Figure 03以一支家庭场景的流畅演示视频引爆舆论,而特斯拉的Optimus V3仅通过几段金色外壳操作爆米花机的片段刷存在感。这场“抢跑”与“深耕”的较量,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哲学。

Figure创始人Brett Adcock的叙事策略堪称“生活化攻势”。在X平台发布的演示中,机器人轻放碗盘、避开宠物、叠好枕头,全程无剪辑一镜到底。这种将技术细节隐于日常场景的展示方式,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机器人融入生活”的可能性。相比之下,马斯克仍聚焦于AI芯片、执行器参数等工程细节,这些对投资者至关重要的信息,却难以在公众认知中形成记忆点。

两条技术路径的分野始于2024年春天。Figure 02接入OpenAI模型后,首次实现了语音指令理解与任务规划的融合。当机器人在厨房递出苹果时,技术评价开始转向“是否理解人类需求”而非“动作精度”。这种转变迫使行业重新定义竞争标准:老派玩家如特斯拉、波士顿动力强调身体可靠性,新锐势力则试图用语言唤醒机器的“人性”。

2025年的技术跃进中,Figure 03展现出更激进的创新。其指尖可感知3克压力,手掌嵌入微型摄像头实现盲区识别,外层采用柔性织物防止人体压迫。更关键的是,该公司同步启动了年产能12000台的BotQ工厂,以及覆盖厨房、仓库、办公室的千万级数据采集计划。这种“智能先行,身体迭代”的策略,与特斯拉“视觉驱动,硬件精进”的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马斯克的技术路线始终带着“系统思维”的烙印。2025年初关闭Dojo训练中心后,特斯拉将资源集中于AI5/AI6芯片架构与纯视频学习系统。这种放弃动作捕捉、依赖视觉模仿的方法,虽具备可扩展性,却面临“知行分离”的困境——机器人能“看”却难“触”,每个失误都需要真实设备验证。这或许解释了Optimus V3迟迟未全面展示的原因:特斯拉仍在调试后台引擎,而非追求表面惊艳。

供应链困境成为特斯拉推进的掣肘。据Tech Stock报道,大量Optimus机体因前臂执行器短缺而滞留,这些关键部件的生产滞后直接影响了规模化投产计划。组织动荡则进一步拖慢节奏:2025年6月,工程副总裁Milan Kovač离职,随后特斯拉起诉前员工创业公司窃取机械手机密。尽管马斯克在Q3电话会中承诺2026年初量产,但将生产5000-10000台的目标推迟至“明年第一季度展示原型”,百万单元生产线更是延后至年底。

Brett的“轻装上阵”策略显现出优势。作为专注人形机器人的初创公司,Figure将所有资源押注在“让机器人进入现实世界”这一目标上。其Helix系统强调“从看见到行动”的闭环,BotQ工厂实现流水线生产,Project Go-Big数据集则构建起覆盖多元场景的“世界记忆库”。这种“先让智能可见,再完善身体”的路径,与特斯拉“先造可靠系统,再拓展应用”的模式形成互补。

马斯克的谨慎源于多重考量。作为特斯拉AI战略的核心,Optimus承载着比汽车更庞大的市场愿景——他曾预测人形机器人与人类比例可能达1:1,全球年产量或超10亿台。但机械手制造的复杂性超出预期,其难度被形容为“介于Model X与星舰之间”。更关键的是,他对控制权的担忧影响了推进节奏:“如果建立机器人大军,是否会被排除在掌控者之外?”这种顾虑使得特斯拉在多线并行的压力下,选择优先保障系统稳定性。

华鑫证券研报指出,马斯克的工作重心正在回归机器人业务,但多线作战导致进度滞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Figure在2025年同时打通了研发、生产、数据三条线。Brett在《Forbes》采访中强调:“我们不是为了展示而造机器人,而是要让它们真正进入世界。”这种思维差异,本质上是54岁的“系统构建者”与39岁的“场景颠覆者”之间的代际碰撞。

当Figure 03用家庭场景视频定义“机器人自然性”时,Optimus V3的爆米花机操作片段显得单薄。但这场竞争的本质是“周期错位”:前者抢占叙事高地,后者掌控产业核心。能源、制造、供应链等环节的积累,或许将在机器人“批量上工”阶段成为决定性因素。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既需要Brett点燃的想象之火,也离不开马斯克锻造的产业之基。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