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矿集团长沙矿冶院的实验室里,一位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专注地调试着仪器。她就是陈雯——这位无党派人士、首席科学家,用近四十年光阴在矿业领域书写着科技报国的传奇。从铁矿选矿到伴生资源回收,从技术攻坚到产业革新,她始终以“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钻研什么”为信念,让沉睡的矿藏焕发新生。
中国铁矿资源素有“贫、细、杂”之称,97%需经选矿才能利用。2000年前后,进口铁矿石冲击下,国内矿山因成本高、质量差面临关停危机。在导师余永富院士“提铁降硅”思想指引下,陈雯带领团队开创性提出“反浮选精准控品质、放粗磨矿粒度降能耗、常温药剂省锅炉”的技术路径,构建了“能丢早丢—能收早收—精准分级—中矿选择性再磨再选”的核心工艺体系。这项技术不仅破解了鞍山式贫铁石英岩、西部难选铁矿石的选矿难题,更将中国铁精矿品位从62%提升至67.5%,二氧化硅含量从8%降至4%,仅2008-2010年就为6家钢企创造超43亿元利润,使中国铁矿选矿技术跃居世界前列。
面对选矿领域的“无人区”——极难选的菱铁矿、褐铁矿,陈雯再次展现科研魄力。在陕西大西沟,3.2亿吨菱铁矿因传统技术局限沉睡半世纪。她驻扎现场半年,构建磁化焙烧“三场耦合”理论,发明煤基回转窑全粒级磁化焙烧技术,首次实现菱褐铁矿大规模连续生产,资源利用率提升40%-50%,能耗降低30%,为中国近200亿吨复杂难选矿开发奠定基础。当国际同行还在为铁精矿中锌、硫杂质脱除发愁时,她首创“活性位点解析—矿物界面重构—基团精准配位”技术,使秘鲁某铁矿提纯至近100%品质,盘活了全球约20亿吨“呆矿”资源。
在攻克铁矿“主粮”难题后,陈雯将目光投向铜铅锌、钒钛、稀土等伴生关键矿产。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的铌矿物种类多达23种,粒度细、嵌连复杂,半个多世纪未实现工业化利用。她带领团队突破传统思维,通过冶金手段将细粒难选铌矿物转化为易选的“人工烧绿石”,并研发出新型组合捕收剂CYR-1。实验室数据显示,该药剂使稀土精矿品位提升至57%,回收率提高9.59%,浮选温度直降25℃,为低温浮选、节能降耗提供关键支撑。萤石精矿品位达95.50%,超细粒级钛铁矿回收率提升10%以上,一系列突破让“藏”在矿床角落的资源重获价值。
作为湖南省政协常委、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陈雯始终将科研与履职紧密结合。她牵头完成十余项国家级、省级建言献策课题,聚焦矿产资源安全、双碳目标、产业升级等领域。在《以矿产资源利用为切入点的全球创新中心研究》中,她带领团队深入衡阳、郴州、湘西等地矿山,形成的高质量报告被转化为全国政协提案,为国家构建全球矿产资源创新体系贡献“湖南智慧”。针对矿山环境治理难题,她提出“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在湖南这片科技创新的沃土上,陈雯将绿色理念融入矿山实践。通过“放粗磨矿粒度降能耗”技术,选矿流程能耗降低15%;依托“精准分级再选”工艺,推动矿山迈向绿色开发。如今,“湖南智造”在稀有金属开发、新型材料研发等领域崭露头角,而她始终坚信:“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把专业所长服务地方需求,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从实验室到矿山,从技术攻关到建言献策,陈雯用39年坚守诠释着科技报国的赤诚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