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预制菜话题持续引发社会关注,从速冻包子、饺子到解冻加热的酸菜鱼,消费者对于“究竟什么是预制菜”的讨论热度不减。与此同时,餐饮行业内部关于预制菜透明度的争议也浮出水面,引发广泛讨论。
此前,罗永浩与西贝餐饮就预制菜问题展开公开争论,双方多次隔空交锋,将餐饮行业透明度问题推向公众视野。9月20日,罗永浩再次发文,从消费者知情权角度阐述对预制菜的看法。他表示,行业已有基本定义,细化执行即可。对于不同餐饮场景,他明确个人接受度:超市或平价快餐厅可接受所有级别预制菜;正式餐厅则优先选择I级,部分II级,少量III级,IV级完全不接受。
预制菜的定义与范围,在今年3月已由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根据通知,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同时,通知划定了不纳入预制菜范围的情形,包括连锁餐饮中央厨房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以及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等主食类食品。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通知对预制菜提出两大核心要求:一是禁止添加防腐剂,保障食品自然健康;二是必须全程冷链运输,确保新鲜安全。然而,由于预制菜领域尚未建立更细致的标准体系,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仍存在疑虑。目前,关于预制菜的分类、标识、添加剂使用等具体环节,仍需进一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