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茅台价格震荡探底:渠道“去库存”遇阻,市场观望中等待新平衡?

   时间:2025-09-16 09:05:20 来源:语尔爱美食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福田CBD的一家烟酒行里,9月10日的清晨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静谧。货架前,店主无奈地摇头,声音里夹杂着掩饰不住的疲惫。“2025年的茅台现在标价1880元一瓶,”他低声说,“2024年的还要贵40元。可惜2025年的没现货,只有旧年份的。”这番话,仿佛勾勒出一幅经销商在现实压力下进退两难的画面。

回顾今年3月,市场上整箱茅台的价格还高达2300元,散瓶也稳定在2200元左右。然而,6月中旬,散瓶价格突然跌破2000元大关,月底更是滑落至1780元。尽管厂家曾试图通过调控稳定价格,短暂拉回至1800元附近,但9月初,价格再次悄然下探,原箱价也仅维持在1815元。一次次的心理防线被击穿,数字背后,是经销商们难以言说的焦虑。

“月亏数十万,真不是夸张。”一位经销商的叹息,道出了行业的普遍困境。价格的剧烈波动,让许多人选择暂停进货,关闭仓库,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刚进就跌”,这种曾经只在小店中常见的自保逻辑,如今在庞大的供应链中却成为主流。连锁反应下,市场弥漫着一种“风声鹤唳”的紧张气氛。

“你还会继续囤货吗?”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一位店主摇了摇头,直言:“囤了就等于接了个烫手山芋。”另一位供货商也在电话中透露:“销量断崖式下滑,买的人少了,而且越来越精明,货比三家,投资目的性也越来越弱。”整个市场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危险倍增。

从消费端来看,临近中秋国庆,本应是白酒销售的旺季,礼品需求和应酬需求本应助推价格上涨。然而,现实却与预期背道而驰。消费者的态度正在悄然改变:有人开始将茅台视为日常消费品,而非高高在上的收藏品。价格的回落,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了更多购买机会,却让依赖溢价套利的渠道商遭受重创。

这场价格震荡的背后,隐藏着几条值得深思的线索。首先,行业“去金融化”趋势明显,投资炒作热情消退,投资端逐渐退潮。其次,消费结构正在分化,年轻一代和女性消费者更加理性,不再盲目追求高价,而是更注重实际价值。

渠道结构的变革也在加速。免税店和线上促销渠道的增多,让原本价格坚挺的高端酒市场受到冲击。例如,在一家免税集团门店,原价6520元的茅台标品降至4950元,原价4680元的则降至3720元。这种力度的促销,让高端酒的神秘感大打折扣。

厂家曾推出“保价措施”,试图稳定市场,但效果有限。价格的短暂回弹未能获得足够交易量的支撑,厂家的约束力与市场预期之间产生了错位。厂家能够控制渠道出货和官方指导价,却难以左右下游消费者的心理和囤货逻辑。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官方价格之外的暗流涌动。

市场交易量的萎缩,在供应端的小细节中显露无遗。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货品无人问津,经销商的账面库存周期被拉长,资金压力陡增。谈判桌上的语气,已从曾经的“抢单”变成了“等价”。这一转变,在账本上尤为直观——流动性一旦吃紧,折扣的幅度自然水涨船高。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也在发生变化。曾经,购买茅台是为了彰显面子与保值增值;如今,更多人关心的是:“这瓶酒送得值不值得?”“这酒好不好喝?”实用性开始主导购买决策,而非单纯的投资期待。这一微妙的变化,正在悄然侵蚀着高端酒的溢价基础。

“茅台的品牌力足够硬,短期价格波动不会动摇其长期价值。”业内有人如此安慰自己。然而,这种安慰背后,是市场正在放慢脚步的事实。品牌价值的维系,需要持续注入消费场景和社交货币。如果仅仅依靠过去的辉煌光环,光环终将褪色。

供需判断的错位,也是导致当前局面的重要原因。部分经销商在价格高点囤积了大量散瓶,期盼价格上涨却未如愿,期盼货品售出却滞销。如今,只能选择低价出清。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试图将手中“烫手山芋”传递出去,这无形中也在挤压着市场的边界。

两位小型经销商的选择,颇具代表性。一个选择了“停仓观望”,另一个则决定“清仓优惠”。两人都抱着自保的心态,而非赌博式的市场行为。这场景,颇似棋局中的“弃子”,短期内或许显得惨烈,但从长远来看,却是自我修复的必要阵痛。

这场价格的探底,对不同群体而言,感受迥异。一线小商家资金链脆弱,最容易被拖垮;中间的批发商库存压力最大,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虽然迎来了福利,但也伴随着选择焦虑——一部分人担心“明天会不会更便宜”,另一部分人则害怕“错过当前的好价”。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