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餐厅与超市边界渐模糊,双向融合背后是消费新趋势还是经营新出路?

   时间:2025-09-15 18:59:20 来源:蓝鲸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这究竟是超市还是餐厅?”“商超变身打工人食堂!”“火锅店、烤肉店怎么成了生鲜超市?”……近期,红餐网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走访时发现,一批兼具超市与餐饮属性的“餐超融合”门店正悄然兴起。这些新业态不仅打破了传统超市与餐饮的边界,更在经营模式上相互借鉴,形成双向融合的新趋势。

商超主动“跨界”餐饮的现象尤为突出。以永辉超市为例,自2023年11月起,该品牌先后在武汉、福州试点食堂模式,并于去年4月进驻广州,推出“3菜12元、4菜15元”的平价现炒套餐。这一价格与动辄二三十元的外卖形成鲜明对比,迅速吸引大量消费者。北京物美超市则推出13元、19.9元的自助餐,涵盖凉菜、热菜、汤品和水果,支持堂食与打包,成为打工人、学生和老年群体的热门选择。据不完全统计,盒马、华联、天虹、大润发、Olé等超市品牌均已布局类似业态,通过高性价比餐品提升客流与停留时长。

与此同时,餐饮行业也在向“超市化”转型。福建朱富贵火锅自2019年首店开业以来,将门店打造成“食材超市”,产品陈列、定价策略均模仿超市经营模式。其菜品价格集中在5-22元,会员可享6.8折优惠,食材每日上新且透明展示。这种模式使其单店日营业额最高达40万元,甚至被消费者称为“盘活倒闭商场的救星”。

成都阿娃牛火锅超市则是另一典型案例。该品牌打破传统封闭厨房模式,将200余种菜品独立包装后陈列在开放式冷柜中,价格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直接标注在食材旁。自今年8月开业以来,其凭借“火锅界胖东来”的称号迅速走红,成为学生党和打工人的聚餐首选。广州吾国界烤肉(番禺广场店)则将用餐流程设计为“提篮选肉、收银下单、自调调料、畅享美食”四步,高度还原超市购物体验。

红餐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唐欣指出,商超布局餐饮的背后是应对电商与社区生鲜冲击的破局之举。通过引入高频刚需的现炒食堂,超市得以利用集采供应链优势,以低价鲜食打造引流入口,形成“餐饮+零售”的消费闭环。而餐饮端的超市化转型,则源于消费者对极致性价比的追求。根据红餐产业研究院的调查,2024年仅31.3%的受访者餐饮消费金额同比增加,略高于26.5%的消费减少者。在消费决策中,“食材新鲜度”“菜品多样性”和“优惠力度”位列前三。

情绪价值与社交体验的崛起也在推动这一趋势。小红书数据显示,2023-2024年“氛围感餐厅”相关内容阅读量达28亿,同比增长212%;“宝藏小店”阅读量达23亿,同比增长172%。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认为,开放式食材挑选满足了消费者对自主性和透明度的需求,明码标价与亲民价格则契合性价比追求。例如,洛阳王小福火锅烧烤超市采用“工业风”装修,通过裸露天花板和铁制桌椅降低成本;上海王富贵火锅要求门店面积1000-1500㎡,专挑核心商圈低租金区位。

然而,餐超融合的运营复杂度不容忽视。广州烧烤店主李国算了一笔账:200㎡门店转型前需3-5名烤工,按人均月薪6000元计算,年支出超21.6万元。转型后,顾客自助烧烤可省去这笔成本,但需增加服务引导员、食材补给员等岗位,设备维护、食材采购和口味研发等成本亦需考量。尽管如此,部分品牌仍凭借极致性价比加速扩张。例如,广州粤陈记煲仔粥两年内在广深开出超10家门店,福建朱富贵火锅在多地布局超15家分店。

从食材品质看,超市化餐饮门店通过现切、现捞、现宰杀等方式强化新鲜感。成都饷起烧肉以“便利店方式卖烤肉”为特色,推出双椒牛肋条、木姜子骰子牛肉等川味融合菜品,凭借独特口味在多地开出超10家门店。这种模式能否持续,仍需市场进一步验证。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