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领域迎来了一波新动向,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与中国银行三大国有银行相继发行了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非资本债券,总规模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国有大型银行在探索先进风险管理工具上取得了显著进展,TLAC债券作为专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设计的金融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吸收损失,但不被计入银行资本范畴。
在发行活动中,农业银行尤为活跃。8月1日,该行成功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了500亿元的TLAC债券,采用三期限结构设计,包括3+1年期300亿元、5+1年期50亿元和10+1年期150亿元,票面利率分别为1.85%、1.93%和2.15%。此次发行特别设立了增发机制,最终实现了满额发行。早在6月底,农业银行已完成另一轮300亿元的TLAC债券发行,同样采用三期限组合,两次发行累计达到800亿元。
交通银行在TLAC债券发行上展现了创新思维。6月16日,该行成功发行了总规模为400亿元的首期TLAC债券,包含两个品种:340亿元的4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和60亿元的6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利率分别为1.79%和1.88%,并附带条件赎回权。7月21日,交通银行再次发力,推出了业内首单“固息+浮息”双品种TLAC债券,发行规模300亿元,固息品种250亿元,票面利率1.78%,浮息品种50亿元,首期票面利率1.82%,挂钩基准利率。两期债券均获得市场热烈响应。
市场反馈积极,显示出投资者对TLAC债券的高度认可。农业银行8月发行的债券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参与,认购规模是基础发行规模的四倍。交通银行的两期TLAC债券同样受到热捧,第一期吸引了近90家机构投资,认购订单超过630亿元。参与认购的机构类型多样,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基金、证券和保险机构等。
中国银行也不甘落后,于7月10日成功发行了500亿元的TLAC债券,为4年期固定利率品种,票面利率1.75%,附带条件赎回权。这一利率水平相对较低,反映了市场对中国银行信用资质的充分信任。
监管方面,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需满足严格的TLAC要求。根据规定,自2025年和2028年起,这些银行的TLAC风险加权比率需分别达到16%和18%,TLAC杠杆比率则需分别达到6%和6.75%。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四家银行均已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需在规定时间内分阶段达标。交通银行于2023年获此认定,需在2027年前满足第一阶段要求。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四大行已顺利满足第一阶段TLAC要求。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TLAC风险加权比率较高,分别达到21.8%和21.9%。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分别为20.7%和20.5%。交通银行一季度末的TLAC风险加权比率为18.7%,距离达标仍有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