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商业版图近期再次迎来巨变,众多品牌首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城市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力。其中,LV在南京西路兴业太古汇打造的“路易号”旗舰店尤为引人注目。这艘高达30米、占地1600平方米的船型概念店,不仅成为LV品牌的新地标,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打卡热潮,与对面星巴克烘焙工厂的“趣味对视”更是激发了无数创意内容,让这里迅速晋升为网红打卡地。
首店经济已成为拉动上海消费的重要引擎。据RET睿意德数据显示,拥有首店的购物中心客流量平均提升20%-30%,销售额增长超过15%。上海作为首店经济的领头羊,其表现尤为亮眼。今年前四个月,上海新增首店301家,其中高能级首店占比近16%。自2015年提出发展首店经济以来,上海持续加码,通过展会支持、通关便利、财政激励等多措并举,对亚洲及以上级别首店给予百万元一次性奖励,吸引众多优质首店资源汇聚。
在商业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当下,首店成为品牌突破重围的关键。今年上半年,上海迎来众多品牌新店开业。然而,面对消费者对传统购物体验的疲态,首店要想持续成功,必须提供独一无二的消费体验。部分头部品牌通过聚焦特定品类或概念,打造精准传达品牌理念的门店。例如,户外运动品牌开设大型旗舰店,为消费者营造沉浸式场景体验;国外知名餐饮品牌选择上海作为全国首店落点;泡泡玛特则跨界珠宝领域,在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开设popop首家门店,将潮玩IP融入珠宝设计,创新结构与工艺展现IP故事。
受年轻消费者兴趣圈层影响,二次元等新兴业态在上海商场中不断涌现。如《航海王》中国首家旗舰店“草帽商店”落户上海百联ZX创趣场,店内不仅销售周边产品,还通过还原动画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瑞幸咖啡也在此商场开出二次元风格全国首家门店,推出限定新品,深度结合咖啡与动漫文化。这些首店凭借差异化体验,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事物和个性化消费的需求。
从首店选址偏好中,可以窥见上海商业地标的变迁。南京路、南京西路等传统核心商圈及标杆商场一直是首店布局的重点。2024年,南京路商圈引进全国首店11家、上海首店21家。南京西路商圈则集聚了200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上海三分之一的高能级首店。然而,新兴区域凭借独特魅力,正不断吸引品牌入驻。静安大悦城借二次元经济兴起,成为首店热门聚集地;长宁区的愚园路、武夷路与徐汇区的武康路-安福路街区,在保留老建筑风貌的同时,通过首店实现业态创新与空间焕新。城市街区和历史建筑也成为首店新宠,如阿迪达斯三叶草全球旗舰店落户原永乐宫,将影院美学与海派文化融入设计。
尽管新兴商圈与首店经济蓬勃发展,但一些老牌商场却面临严峻挑战。如上海兴业太古汇一季度销售暴跌19.4%,恒隆广场和港汇恒隆广场销售额也分别下降22%和11%。这些老牌商场亟需通过与奢侈品巨头合作,打造特色商业场景寻求突破。老商圈遇冷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传统百货业态陈旧、装修老化、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及电子商务和大型购物中心的竞争分流客源。首店虽能在短期内提振老商圈人气,但老商圈的改造升级还需全方位推进,包括改善交通、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等,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