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北交所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26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高达81%。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上市公司中超过一半被认定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024年平均研发强度达到5.04%。近期,江苏酉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酉立智能”)正积极冲刺北交所上市,该公司同样被列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然而,酉立智能在上市进程中引发了一些关注。首先,其母公司的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备受质疑。自2019年12月起至2025年12月11日,酉立智能母公司确实持有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但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期间,母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可能不足3%,远低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酉立智能的研发团队中,超过六成的研发人员为兼职人员,若仅计算专职研发人员,其比例可能不足10%。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明确规定,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得低于10%。酉立智能在招股书中提到,其研发技术人员数量为46人,占比16.73%,但这一数据包含了兼职人员。在监管层的连续问询下,酉立智能解释称,兼职研发人员主要为生产部、质量部等其他部门员工,他们因研发项目需要兼职参与研发活动,且其研发工时占比不低于50%。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完全消除市场对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疑虑。
除了研发投入和人员结构的问题,酉立智能的行业定位和经营模式也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酉立智能主营光伏支架零部件,但其招股书在描述所处行业时,时而强调光伏细分行业,时而又提及金属制品业。在披露不纳入环评管理的原因时,酉立智能表示其生产工艺仅涉及分割、焊接、组装,属于单纯机械加工。然而,官方信息显示,仅涉及分割、焊接、组装的项目才不被纳入环评管理。
酉立智能的第一大客户为其贡献了超过七成的收入,而该客户的经营模式是将生产委托给外部厂商。值得注意的是,与酉立智能主营产品相似的同行意华股份,其经营模式为生产代工。这一对比使得酉立智能的行业定位和经营模式更加扑朔迷离。监管层要求酉立智能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避免对所处行业产生误导。
酉立智能在回复监管问询时表示,其生产工艺确实涉及分割、焊接、组装,且符合不纳入环评管理的规定。同时,酉立智能强调其产品在光伏支架行业中的重要性,并解释了与可比公司之间的差异。然而,市场对其行业定位和经营模式的疑虑并未因此完全消散。
此番上市,酉立智能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其母公司研发投入占比不足、研发人员结构不合理、行业定位模糊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其上市路上的绊脚石。酉立智能需要更加清晰地阐述其业务模式和行业定位,以赢得市场和监管层的信任。
另一方面,酉立智能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在光伏支架零部件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容忽视。未来,酉立智能需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人员结构,明确行业定位,以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酉立智能的上市之路仍在继续。市场将密切关注其后续表现,期待其能够克服难关,成功登陆北交所,为投资者带来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