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下,一场备受瞩目的商业秘密侵权案——“尊湃通讯侵犯华为案”终于尘埃落定。此案不仅震撼了中国半导体行业,还标志着华为在长达两年的知识产权保卫战中取得了关键性胜利。
尊湃通讯,这家成立于2021年3月的初创企业,其创始人张琨曾是华为海思的技术总监,掌握着Wi-Fi 6芯片的核心技术。然而,在离职仅一个月后,张琨便迅速创立了尊湃通讯,并以高薪和股权为诱饵,成功从华为挖走了20余名核心研发人员。这些员工在离职前夕,通过截屏、拍照、手抄等多种方式,系统性地窃取了华为Wi-Fi 6芯片的技术文档,涉及多达40个关键技术点,与华为技术的重合度超过90%。
他们的作案手法堪称“蚂蚁搬家”式的窃密,技术剽窃行为令人触目惊心。员工们将截屏文件拆分成小于10MB的压缩包,通过私人邮箱发送,再在公司内网自动拼接还原;窃取的技术文件被重命名为类似“OpenRF-v3.2”的开源项目,存入私有GitLab仓库以规避审计;尊湃首颗芯片流片后,甚至直接套用了华为的内部测试向量进行验证,确保射频指标误差小于0.5dB。
最终,法律的严惩如期而至。尊湃通讯的创始人张琨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300万元;参与窃密的13名前华为员工也分别被判刑2至4年,并处罚金。同时,尊湃通讯的资金被冻结并没收,总额高达9965万元。法院表示,此案彰显了中国法律对商业秘密保护的坚定立场,对科技行业中的“挖人+窃密”恶性竞争模式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
然而,这场胜利的背后,华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华为在Wi-Fi 6/7技术上的研发投入超过9亿元,若尊湃通讯的芯片成功量产,华为每年将面临高达1至2亿美元的专利费损失。由于技术提前泄露,华为在Wi-Fi 7标准谈判中的议价能力也受到了严重削弱。
尊湃通讯曾获得小米、高榕资本等企业的投资。但在案发后,小米迅速发表声明称,其仅为财务投资,并未参与尊湃通讯的管理。此案的发生,或许将促使风险投资机构在审查创业团队时更加严格,以避免“带血融资”现象的发生。
尊湃通讯案不仅是一起商业窃密案,更是中国半导体行业从“野蛮生长”向“合规创新”转变的重要转折点。未来,技术创业必须坚守原创精神,法律的红线不容任何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