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堂食外卖品质差异大,“双标”现象何时止?

   时间:2025-07-29 18:08:31 来源:法治与消费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关于餐饮行业堂食与外卖品质差异的讨论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不少消费者反映,在点外卖时常常感觉食物口感和分量与堂食有所不同,甚至有媒体曝出部分商家存在堂食外卖“双标”现象。

林先生是杭州的一位上班族,他告诉记者:“我经常在一家烧烤店堂食,但点外卖时却发现商家把烤油边换成了护心肉,口感和品质明显不一样。”林先生表示,他怀疑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在外卖上使用了更便宜的食材。

王女士则分享了自己在咖啡店的不同体验:“我特别喜欢他们家的拿铁,堂食用的是巴氏鲜奶,但外卖时感觉口感差了很多,像是用了其他替代品。”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记者走访了多家餐饮商家。在一家烤肉餐厅,记者看到店员们正忙碌地出餐,外卖订单络绎不绝。商户艾先生坦言:“对于多数正规商家来说,同时准备堂食和外卖两条生产线并不现实。中午和晚上是店里最忙的时候,大家只想着赶紧把餐出完,很难有精力去搞‘双标’。”

然而,在一家主营披萨的餐厅,记者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店长陆先生展示了他们的食品加工流程图,并表示堂食和外卖在菜品采购、加工、制作环境和过程上都是相同的。为了尽可能保证外卖与堂食口感一致,公司还对外卖包装和保温作出了严格规定。

对于外卖“双标”的现象,一家咖啡厅的老板王女士表示十分无奈。她解释说:“店里的咖啡表面有一层奶沫,很受消费者喜爱。但做成外卖时,奶沫会塌陷,导致顾客收到货时认为量少了或质疑是否洒了。为了避免这种质疑,我们只能被迫‘双标’。”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相比于原材料使用差别,消费者反映更多的“双标”问题是“外卖分量不足”和“线上线下价格不一致”。李女士表示,她点麻辣烫外卖时经常遇到分量不足的情况,而熊先生则发现同一家店里的红烧小排,堂食和外卖分量有明显差别。

那么,外卖“缩水”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记者调查发现,这背后存在多方面因素。一方面,线上“减料”不易被发现,维权举证难度大。很多消费者对外卖原材料并不敏感,加之线上交易“不见面”,遇到“缩水”情况往往选择不追究。

另一方面,平台抽成比例较高,加剧了商家的经营压力。一位快餐店老板透露,每单外卖平台抽成、配送费等大概占23%至25%,为了保证利润,只能提高线上价格或降低外卖品质。

标准规范缺失也是导致“双标”行为难界定处罚的原因之一。目前针对外卖的监管主要依靠相关食品安全管理规定,但对于商家“双标”行为,现行法律法规尚未明确界定和处罚。

为了破解堂食外卖“双标”问题,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商家、平台、监管部门等多方形成合力。商家应明确告知外卖和堂食的标准是否相同,并明码标价;平台应制定公平合理的促销机制,避免低价恶性竞争;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线索举报奖励机制。

同时,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烹饪协会等行业商协会也纷纷发出倡议,呼吁外卖平台停止“内卷式”竞争,促进餐饮服务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餐饮“双标”现象暴露出数字经济下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新挑战。外卖作为餐饮新业态,必须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确保消费者吃得安全放心,让餐饮行业持续规范健康发展。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