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炎炎夏日,北京城迎来了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的盛大开幕。此次博览会聚焦全球供应链领域,汇聚了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0余家企业,共同探索供应链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众多参展商中,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以其深厚的行业积淀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展会上的一大亮点。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张晓平,在博览会现场接受了媒体的深度访谈。他高度赞扬链博会为全球农业产业链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并指出美国大豆产业与中国市场历经43年的携手并进,已构建起一种互利共赢、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为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我们已连续三年参展,链博会的价值不言而喻。”张晓平在访谈中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专注于供应链的展会并不多见,而中国开创的链博会,正是展示供应链协同能力、促进资源高效对接、传递行业价值的重要舞台。”
张晓平详细介绍,此次参展,美国大豆产业旨在全面展示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卓越实践,包括“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链条整合、技术创新带来的附加值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化推进。他希望通过链博会这一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大豆产业链的经济、社会、环境价值,并见证中美大豆产业合作的丰硕成果。
展会现场,美国大豆出口协会的展台人气爆棚。张晓平表示,大豆产业链因其复杂性和国际贸易的高参与度而独具特色。从种植、加工、物流到终端消费,大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条。国际贸易的广泛参与,使得大豆产业成为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键纽带。
他进一步指出,美国大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精准”的极致追求。在美国农场,数智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豆生产的各个环节,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每一步都实现了精准调控。这种精准农业不仅降低了能耗和浪费,还通过全流程数据追踪,将大豆的核心信息精准传递给下游企业,助力饲料和食品行业优化配方,提升产品竞争力。
张晓平还分享了美国大豆产业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案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就在中国推广豆粕玉米型日粮,有效提高了动物的生长速度和产品品质。同时,针对猪瘟、蓝耳病等动物疫病,协会还提供了“全进全出”、空气过滤等生物安全解决方案,有力推动了中国养猪业的发展。这些成功的合作,使美国成为中国大豆的重要进口国之一。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张晓平强调,可持续性是美国大豆产业链的核心优势。自上世纪30年代起,美国大豆产业就开始推行水土保持措施,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减少土壤侵蚀。如今,这些实践已形成系统性的管理体系。欧洲的第三方机构评估显示,美国大豆运抵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低于其他产区的大豆。
美国大豆农场大多采用家庭私有化模式,农民将土地视为“代际资产”,注重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实施休耕轮作等制度,美国大豆主产区的土壤健康度全球领先,为可持续生产提供了坚实基础。美国大豆的可持续实践正在重塑全球农业产业链,通过引入美国大豆可持续保障计划(SSAP)认证,中国饲料企业可以精准选择低碳足迹的原材料,养殖企业使用这些饲料后,可以对其产品进行相关标识,从而获得市场认可并实现溢价销售。
回顾过去43年的合作历程,张晓平感慨地说,中美大豆产业的合作已经从最初的技术输入发展到现在的解决方案共创、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这种合作的驱动力源于市场需求的双向赋能,从饲料技术到水产养殖的革新,中美大豆产业的合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全球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