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卖平台上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补贴风暴,消费者们纷纷涌入,享受着“0元购”的狂欢。从成都的涵涵(化名)到浙江的“watercats”,无数网友晒出了自己的“战利品”——冰箱被奶茶、生鲜塞得满满当当,有人甚至以不到5元的价格购得了近200个云吞。
这场补贴大战的核心战场集中在茶咖领域,不少餐饮商家因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订单高峰。西安的一家书亦烧仙草店在周末一天内接到了600至700单,茶叶告急,店主不得不向其他门店借乌龙茶应急。济南世茂广场的沪上阿姨店,4名店员一天内制作了近3000杯饮品,瑞幸多地门店的订单量也突破了上千单。
然而,订单量的激增并没有给所有商家带来预期的收益。许多参与活动的商家反映,虽然营业额看似可观,但扣除补贴、原料、人工等成本后,利润微薄,甚至面临亏损。陕西的一位烤肉拌饭店主王明(化名)透露,尽管7月5日线上订单量达到了700多单,营业额近2.8万,但扣除各项成本后,他仅赚了500多元,比平时还少。
线上订单的暴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堂食消费。在走访商圈时,可以明显感受到,以写字楼白领消费为主的商场快餐店,在午间饭点堂食顾客数量有所减少,而送餐的骑手则络绎不绝。商家们陷入了两难境地:参与补贴大战可能“赔本赚吆喝”,不参与则可能面临客流和订单的下滑。
这场补贴狂欢带来的“后遗症”不容小觑。首先,它重构了消费者的餐饮消费习惯。在大额优惠的诱惑下,许多原本不习惯点外卖的消费者也开始尝试并沉迷其中。这种潜移默化的消费意识迁移,对线下餐饮店构成了更大的挑战。
其次,持续补贴引发的价格锚定效应使得消费者对价格的心理预期进一步下滑。不少消费者表示,经历这场补贴大战后,他们对餐饮价格有了更高的敏感度。当价格回归日常时,很多品牌可能面临被消费者“抛弃”的风险。
在这场补贴大战中,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店可能直接出局,而连锁大品牌也不得不重构整个价格体系,在平衡成本与盈利之间举步维艰。长此以往,整个餐饮行业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的乱局。一些业内人士指出,仅靠低价竞争难以持续,且对行业生态具有破坏性。补贴狂欢终将退潮,如何在内卷式竞争中找到生存之道,是所有餐饮从业者必须面对的难题。